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洛陽最大的“資本”。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是加快推進“9+2”工作布局的具體體現。
洛陽市如何利用河洛文化旅游節等重要節會,實現文化與旅游等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具有洛陽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道路?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建言。
牽手文化,唱響洛陽旅游“新曲”
北京游客于秀娟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今年河洛文化旅游節期間,她有一項重要安排,就是追尋千年帝都濃厚的文化歷史。她說:“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景點歷史悠久,每個景點我都要看透品透……”
絢麗多姿的開幕式花車巡游,異彩紛呈的萬安山旅游文化嘉年華,河洛味兒十足的河洛大鼓錦標賽……今年的河洛文化旅游節,我市精心策劃了諸多文化旅游活動,把文化基因植入節會,唱響洛陽旅游“新曲”。
然而,縱觀多年來的河洛文化旅游節,旅游和文化的融合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市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唐景錄認為,河洛文化旅游節應該突出“河洛文化”,也就是“根文化”,這也是吸引游客的亮點,需要下大力氣抓好。
深挖潛力,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
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九大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旅游業是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文化產業是五大特色產業之一。洛陽的文化旅游業怎樣實現關鍵一躍?
洛陽市委黨校副教授陳啟明認為,旅游過程實際是文化的體驗和享受過程,旅游產品包含的文化要素越多,誘發旅游者消費次數就越多。洛陽旅游要加快與歷史文化、體育文化、鄉村文化、生態文化等的融合,以拉長旅游產業鏈條。
洛陽理工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劉保亮建議:一是要站在全域旅游高度,做好文化旅游產業的頂層設計工作,推動文化旅游產業、景區建設、文物保護和利用等規劃有效銜接;二是要對我市的文化旅游業進行精準定位,高位謀劃,對河洛文化進行深入整理、開掘和“二次表達”,打造河洛文化的產學研示范基地,建設白馬寺佛學、中國理學等文化體驗園區,促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要打造一批精品景區、精品線路,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文化旅游企業,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
洛陽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彥卿認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需要傳承洛陽獨具特色的“老雒陽文化”,其重要標記有“三雅”:“雅音”是最正宗、最地道的洛陽話,“雅食”是古代洛陽貴族階層的一種飲食文化,“雅集”是古代洛陽士人的聚會活動。要多舉辦一些相關活動,并將其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打造來洛游客的新關注點。
深度跨界融合,創意要當先
我市提出,要積極促進文旅結合、農旅結合、康旅結合,使文化與旅游、生態、科技、創意、會展、體育、城建等深度跨界融合。
洛陽如何實現深度跨界融合,打造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表示,依靠創意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內涵和實現產品升級,才能跳出低成本競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怪圈。
9月16日,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在成都開幕,以洛陽博物館東漢石辟邪為原型的“辟邪”系列文創產品萌翻了現場觀眾。這些文創產品的設計者遵循的原則是:要做自己愿意買、買得起的產品,更要做極富創意的產品。
“這個活動極具創意性,讓洛陽能看、能玩、能帶走。”洛龍區太康東路社區居民任小珂對2016洛陽旅游商品博覽會暨“洛陽禮物”評選活動比較關注。他說,開發具有國際水準的“洛陽禮物”,讓外地游客把洛陽文化帶走,對提高洛陽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增強吸引力很有意義。
洛陽市委黨校科研處副處長時麗茹建議,我市應促進多元文化的共生與融合,開發一批富有洛陽特色、便于攜帶、價格適中、能多次購買、有紀念意義的文創旅游產品,讓游客把洛陽的旅游“帶回去”,使其成為新的城市文化符號。
- 2016洛陽水席文化美食節今日啟動 2016/9/20 11:09:23
- 洛陽:雨中觀看巡游 花車更顯靚麗 2016/9/20 11:07:28
- 伊川農商銀行傾情支持洛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2016/9/20 11:05:58
- 2016全國滑翔傘定點聯賽(洛陽站)賽事將在萬安山山頂公園舉行 2016/9/19 11:13:45
- 以節為媒,讓洛陽更具國際范兒 2016/9/19 11: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