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欧美亚洲国产最大,久久亚洲国产精品尤物,国产精品丝袜黑色高跟,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欧美,久久毛片网站,久久久久久精品精品免费免费,成熟熟女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综合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旅游動態 >> 地市信息 >> 正文
北宋開封是海上絲路的起點
http://www.b6man.com 2016/11/16 10:11:0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

        在熱火朝天的“一帶一路”規劃中,人們普遍忽略了宋朝開封的地位,不能不說是缺陷和遺憾。實際上,北宋開封是海上絲路的一個重要起點。

        一

        作為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是中華民族探索海洋、向海而興的重要標志之一。

        學界把海上絲路的發展分為5個歷史階段:形成期——秦漢,發展期——魏晉,繁盛期——隋唐,鼎盛期——宋元,由盛及衰期——明清。在宋朝300多年的歷程中,西北、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時常遭受來自西夏、遼、金及蒙元的騷擾攻劫。邊境地區此起彼伏的騷亂動蕩阻斷了陸上絲綢之路,絲織品的對外貿易逐漸由陸路轉向海路。此時,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針的航海運用,全面提高了宋代商船的遠航能力,從技術層面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北宋的航海者通過對太陽、云氣、閃電、海浪的觀察預測風向,對航海過程中的方向進行把握。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宋人把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使航海者除觀測天象之外,能更準確地辨識航向,“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指南針的應用使航海者對航向的掌控更加清晰明確,有助于海上長途貿易的發展。宋代造船技術在前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如廣州沿海地區就地取材打造出獨具特色的藤舟。“深廣沿海州軍,難得鐵釘桐油,造舟皆空板穿藤約束而成。于藤縫中,以海上所生茜草,干而室之,遇水則漲,舟為之不漏矣。其舟甚大,越大海商販皆用之”。建造這類舟船不需鐵釘、桐油,只用空板、藤條編造而成,再在藤條的縫隙中塞入海中的茜草,從而保證船體不會進水。藤舟很大,安全性也較高,可以保障商販漂洋過海與外界進行貿易往來。宋代航海技術和造船業的進步有助于遠航貿易的開展,為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這一階段,中國與世界60多個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有著直接的商貿往來,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取代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達到古代中國海上絲路發展的鼎盛時期。

        二

        作為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桑蠶業是絲織品原料的主要來源。我國古代的桑蠶業,長期以來一直位于北方地區,宋以后才轉移到東南地區。北宋時期開封的桑蠶業也有一定的優勢,為其成為宋代海上絲路的起點提供了原料支持。

        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三月,開封一帶發生倒春寒,罕見的降雪造成凍災,致使“京師及近畿諸州雪損桑”,桑樹損失嚴重。次月,皇帝向輔臣展示了取至開封四郊的桑葉和麥苗并感嘆道:“觀此足知歲事矣。”說明當時開封一帶桑蠶業頗具規模,是夏季與麥子并列的主要農產品,關系著全年收成。具體如當時開封西郊的一位老農言:“蠶收百箔桑蔽野,麻麥極望無邊疆。”可見是桑樹遍布田野。歐陽修在開封也有詩寫到:“四月田家麥穗稠,桑枝生椹鳥啁啾。”宋仁宗嘉祐年間,祥符縣(今開封)開挖孟陽河,在一處3公里長的地段內,原種植有桑500余株。在東南的開封古城一帶,梅堯臣看到:“豈復古阡陌,但問新桑麻。”又如尉氏朱家曲,也是“藹藹桑柘岸,喧喧雞犬村”。從這些材料可知,當時開封桑樹的種植面積遼闊,生長旺盛,為蠶提供了充足的桑葉,是絲織業的雄厚基礎。

        三

        作為全國手工業中心,開封擁有最優秀的絲織工匠和設備。官營絲織業的高端代表是朝廷的綾錦院。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平定后蜀后,四川地區200名織錦工人被帶回開封,為綾錦院發展官營紡織業奠定了基礎。綾錦院“掌織纴錦繡,以供乘輿及凡服飾之用”,專門從事最高檔的錦、綾等華美絲織品的生產,供應皇帝等人使用。綾錦院匯集了全國各地的優秀織工,宋太宗時有兵匠多達1034人,宋真宗咸平年間有錦綺機400余張。宋神宗時,在王安石變法裁減冗官冗吏的行動中,朝廷“裁省綾錦院織匠”,確定以400人為編制定額。規模如此宏大,其產量相當可觀,高素質的從業人員和細致的分工,保證著產品質量、花色品種,且不斷創新。以綾而論,宣和年間曾織出新花樣的綾,叫做“遍地桃”。文思院是個綜合性的手工業機構,下設有繡作、裁縫作、絲鞋作、克絲作等部門。其中的克絲,是由織錦發展而來的傳統絲織工藝品,采用“通經斷緯”的織法,使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出一些小孔和斷痕,“承空觀之,如雕縷之象”,織成一件女裝需要足足1年的功夫,足見其精妙絕倫。朝廷于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建立文繡院,從全國招收刺繡工300人,“掌纂繡以供乘輿服御及賓客祭祀之用”,強化了開封刺繡的地位。精美的絲織品離不開染色業。宋宮廷在開封開辦的官營印染機構為染院,西內染院專掌染絲、帛、條、線、繩、革、紙、藤之類的物品,有工匠613人。所染不同質地的物品很多,分工很細;從工匠人數上看,規模相當大;東染色院是前者的后勤部門,“掌受染之物,以給染院之用”,有監兵17人。服裝制造業方面,則有裁造院,“掌裁制衣服,以供邦國之用”,有工匠267人。當時,開封官營紡織印染服裝業的工匠至少有2230余人,這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

        最主要的還是看民間。《宋史·地理志》記載了各地土貢產品,其中明確記載開封府“貢方紋綾、方紋紗”。開封本地出產綾、紗等絲織品,并作為當地進貢宋廷的優秀土特產。由此可見,此類絲織物在宋代開封地區具有一定的生產基礎和規模。開封府屬縣鄢陵(今許昌鄢陵)出產一種獨特的絹,“幅甚狹而光密,蠶出獨早,舊嘗端午充貢”。當地養蠶在四月即可成繭,在五月初別的地方剛成繭時,就已經織成光滑細密的絹上貢朝廷了。在開封府的賦稅中,每年上交絹46372匹、綢3851匹、絲綿170633兩。絹的生產加工豐富了開封的絲織品種類,推動了當地絲織業進一步發展。

        在開封府民間,刺繡等手工業也頗興盛。在文繡院沒有建立以前,朝廷許多需要刺繡的物品,都是出資委托開封家戶婦女,或者寺院尼姑代為制作,顯然是以民間一大批優秀的刺繡工人為依靠對象的。如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可謂一個由尼姑組成的專業刺繡區。宋代絲織服裝業很發達,花色品種甚為豐富。如宋欽宗時,“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球、競渡、艾虎、云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為一景,謂之‘一年景’”。新圖案、新色調的時裝面料層出不窮,滿足著不同的審美人群。

        開封民間的染色業興旺發達,大相國寺前、水柜街等處都有大染坊。染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新的染色技術不斷出現。最為新穎的是雕版印染技術,值得特別注意。宋徽宗的一道詔書中透露:“后苑作制造御前生活所翻樣打造纈帛,蓋自元豐初置,以為行軍之號,又為衛士之衣,以辯其奸詐,遂禁止民間打造。日來多是使臣之家雇工開板,公然打造,更無法禁。仰開封府候指揮到,除降樣制并自來民間打造二紅相纈外,并行禁止……所有纈板許人陳首赴府送納焚毀。”

        這是宋代最早關于雕版印染的記載,也是目前發現的北宋唯一的一條記載,但說明京師官方和民間都廣泛運用這一新工藝了,反映了京師的染色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更有流動染色攤販身懷絕技的記載:“王錫文在京師,見一人推小車,車上有甕,其外為花門,立小榜曰‘諸般染鋪’,架上掛雜色繒十數條,人窺其甕,但貯濁汁斗許。或授以尺絹,曰:‘欲染青。’受而投之,少頃取出,則成青絹矣。又以尺紗欲染茜,亦投于中,及取出,成茜紗矣。他或黃、或赤、或黑、或白,以丹為碧,以紫為絳,從所求索,應之如響,而斗水未嘗竭。視所染色,皆明潔精好,如練肆經日所為者,竟無人能測其何術。”

        如此魔術般的技術和設備,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確實神奇。另外,還有一新的貢獻。孟子曾“惡紫之奪朱也,蓋朱與紫相亂久矣”。長期以來,紫色與朱紅區分不大。宋仁宗末期,“京師染紫,變其色而加重,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謂之油紫……自后只以重色為紫,色愈重人愈珍之,與朱大不相類”。開封的染匠先將匹帛染成青色,再染紫色,使之成為濃重的紫色,創造了新的色彩和染法,解決了朱紫難分的歷史難題。又如宣和年間,“京師染色,有名太師青者”,就是一種色彩的創新。

        四

        開封有大宗絲織品交易嗎?

        這是本題目最關鍵的問題。事實是,當時開封是全國也是國際絲織品交易的中心。

        開封作為宋代絲織品制作、銷售中心,生產規模龐大、分工細密,出產的絲織品質量上乘、種類繁多,產量和貿易量非常巨大。例如,宋代開封東角樓附近的界身巷就是金銀彩帛交易的中心。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其貿易量之巨大,令人震驚。高檔彩帛而不是普通的素絹,作為開封最大宗的商品,顯然不是本地消費,而是全國的高檔絲織品交易中心。宋真宗咸平年間,朝廷剛實行預買絹時,“浙絹至中都,每匹之直千二三百錢”。開封市場上的兩浙(今浙江)絹,每匹1貫200文至1貫300文。宋神宗朝,朝廷在開封出賣漬污的浙絹,第一等浙絹每匹1貫200文至1貫400文,彩絹每匹1貫,說明外地絹也在開封交易。

        開封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可謂“八荒爭湊,萬國咸通”。我國古代一直實行與外國的貢賜貿易,即外國使團或商團來宋后,以朝貢名義獻上本國特產,朝廷根據其價值回賜宋朝特產。在北宋,這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就在開封。其中絲織品是主要回賜物品。毫無疑問,他們是海上絲路的主力。零星的海外客商,在開封同樣購買高檔絲織品帶回本國。如宋神宗時,日本僧人成尋在開封用39貫850文購買了15匹絹和10匹綢,以5貫400文購買紫紗3匹,用8貫400文購買105兩重的錦。一個8人的前往五臺山拜佛的日本小小佛教團隊,在開封就購買了40余匹絲織品,其他可想而知。

        絲綢之路起點是相對而言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重心。首先應該明白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并非沿海地區和港口,那里只是航運的起點,并不是絲織品的產地、集散地。擁有良好水域環境的開封作為北宋的政治中心和交通中心,在政治、交通運輸、自然條件等多個方面為絲織業的生產貿易提供了保障,以其獨特的政治經濟地位成為宋代海上絲路的起點。正是這一時期,海上絲路進入了鼎盛期。

        “一帶一路”戰略,不能忽略開封!

作者:程民生,臧婧婧 通訊員:劉純金
(責任編輯:徐鵬)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
網友評論
    評論表單加載中...
    正在加載評論列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