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童
四喜圖
“磨喝樂”坐像
魏躍進正在欣賞他收藏的玩偶陶模
核心提示
源于佛教的“磨喝樂”,在傳入中國后演化為天真童子的形象,成為“七夕”節(jié)的祭物。到了北宋時期,這種祭物演變?yōu)槊耖g流行的玩偶,題材涉及宗教、傳說及社會各個層面,展現出當時的世俗風情。開封大學教授魏躍進無意中在千年古塔--鐵塔腳下發(fā)現這種玩偶陶模,20多年間收藏了380多枚。
鐵塔位于開封東、北城墻的折轉處,建于北宋年間(1049年),魏躍進的家就在這座千年古塔的附近。
魏躍進是位畫家,是開封市美術家協(xié)會的副主席,開封大學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9月2日,記者走進他的書房,裝飾之古樸正如主人的儒雅。
一間斗室內儲存著他多年來收藏的玩偶陶模,這些陶模都被仔細分類整理,每一個陶模都用紙袋裝著,上面的小標簽標注著年代、名稱和類別。魏躍進說,這些都是他的寶貝,沒事的時候,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記者發(fā)現,陶模凸出的部位已被摸出淡淡的光澤。
鐵塔腳下三年結緣
魏躍進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喜愛收藏,尤其對銅錢、瓷器比較感興趣。兒時的他在鐵塔湖畔玩兒,就曾撿到過碎瓷片和銅錢。多年來,他總習慣到鐵塔湖畔散步并“淘”些東西。
20多年前的一天,他去鐵塔湖邊散步,無意中在湖邊的雜草叢中撿到一塊泥沙包裹的陶片。“當時看上去并不精致,我主要是沖著瓷片和銅錢去的,對這種陶片不感興趣,于是就隨手扔掉了。”第二年,在同一個地方,魏躍進又看到了這塊帶著泥沙的陶片,他拿到手里看看,還是感覺沒什么價值,就又丟掉了。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他在這個地方再次遇到了這塊陶片。“當時,我就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感覺和這枚陶片特別有緣分。”于是,他從雜草叢中再次把它撿起,小心翼翼地用湖水洗去陶片上的泥沙,這塊呈橢圓形的陶片上布滿手掌紋,其背面繪著祥云,祥云下面有一個人物在奔跑,如此精美生動的圖案,讓魏躍進激動不已。
這些陶片究竟為何物呢?魏躍進非常疑惑,他回去查閱大量史料,并對照古陶片進行仔細研究,發(fā)現這塊陶片上的圖案、造型與文獻里記載的宋代玩偶陶模十分吻合。從此,他就對這種陶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十年來苦心探尋
魏躍進說,當時這種東西在收藏界并不多見,它的價值也沒有得到業(yè)內認可。能夠查到的歷史和現代的資料中,都沒有關于這種陶模的詳細介紹,更沒有研究陶模的專家。這種宋代的玩具,在當時的東京汴梁城,應該是很流行的。但是如今在開封,流傳下來的諸如木版年畫、汴繡、官瓷等民俗文化品中,唯獨沒有玩偶陶模的影子。
越是蹤跡難尋,魏躍進越是對這種千年前的玩偶著迷。鐵塔湖畔常常有他的身影,古城墻邊布滿他的足跡。開封有著舉世罕見的城摞城現象,考古發(fā)現地表以下9米至12米是宋代土層,每當聽說市區(qū)有建筑工地的地基挖到8米以下的時候,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尋覓。
20多年來,他在鐵塔湖畔尋到了38枚陶模。他還將搜索圈延伸至開封以外,在鄭州、洛陽、許昌、杭州、西安等地收集到了300多枚。平日里,他粗茶淡飯,為陶模卻不惜一擲千金,如今共收藏了380多枚。
掌間玩物包羅萬象
魏躍進收藏的玩偶陶模大如手掌,小的只有一枚一角硬幣大小;拘螤疃喑蕶E圓形,模中圖案紋樣的造型根據模具的基本形狀而設計,構圖飽滿,設計奇妙,形象古樸,線條圓潤,細膩生動,令人愛不釋手。陶模雖小,題材包羅萬象,方寸之中蘊含宗教、社會、文化、風俗、藝術等形形色色的內容,宛如一幅幅北宋世俗風情圖。
他拿起一個童子形象的陶模說:這枚叫《磨喝樂坐像》,童子眉清目秀,神態(tài)安靜,身披天衣拖地,雙手持未開的蓮花至左肩,坐在蓮花寶座之上,他的神態(tài)、服飾和所持的蓮花與古文獻記載的“磨喝樂”造型吻合。
魏躍進拿出一個直徑3厘米、厚約2厘米的圓形陶模對記者說,這個叫《四喜圖》,你看兩個童子的造型被有意設計成規(guī)則的圓形,并運用等量分割、對稱、反復等多種造型方法,使視覺中的童子兩兩相對,從而體現你中有我,靜中有動的陰陽八卦觀念。它的造型語言將“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人生四喜表現得傳神而達意。
魏躍進說,陶模作為當時的精神文化產品,蘊含著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老子出關圖》具有代表性,圖中老子頭戴席帽,(圖中的席帽在《清明上河圖》中常見),身著長袍,手放在胸前,神情自若,騎著青牛迎風而行,書童頭扎發(fā)髻,身穿交領短衣,手牽青牛伴隨而行,該造型寫實,可見老子的睿智、灑脫和祥和,這類有指向性的題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
魏躍進說:北宋時期,陶模文化不斷地融入民俗民風。題材內容上,越來越多地關注世俗文化生活,其功能也由生殖崇拜逐漸向多神與娛神化、生活與商品化上轉變,呈現功能多元化的態(tài)勢,玩具化現象非常明顯。
收藏價值日益凸顯
2004年,中央電視臺對開封的宋代陶模收藏做了專題報道,引起收藏界的廣泛關注。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了一批宋代陶模及玩偶成品,其文化與藝術價值逐漸被收藏界認可和接受。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xù)發(fā)現了宋代陶模,特別是甘肅莊浪縣出土的一批精致的宋代陶模,經國家文物局鑒定有30多枚被定為國家一、二級文物。
在央視的《鑒寶》欄目中,首都博物館副研究員王春城對這種宋代玩偶進行過點評:目前的民俗學研究大多數停留在清末民初,對于清代中前期或者是更遠的民俗研究還是空白,因為文獻記載非常少,實物資料也非常少。宋代玩偶不僅是一個玩具,從另外一個側面也能反映出1000多年前的文化,是很有價值的一個實物資料。
“這些東西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教育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顯出它的珍貴。”魏躍進現在最大的心愿除了能將多年研究所得集結成書,就是能建立一個專門研究陶模的機構,“陶模演繹的世態(tài)豐富多彩,它將來一定能走出中國,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領略到中國1000年前的玩偶文化”。
什么是“磨喝樂”?
“磨喝樂”形象是玩偶的起源。“磨喝樂”是梵文音譯,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后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jié)供奉牛郎、織女的一種土泥偶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jié),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