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地區(qū),人們習慣把院門漆成紅色,說紅色吉利,能驅鬼辟邪。在豫北黃河北岸的衛(wèi)輝市,居民的院門卻與眾不同,當地人都把它漆成黑色。
傳說,明代的時候,衛(wèi)輝府的馬街熱鬧繁華,商店林立貨物充足,財源茂盛。馬市街里,有一家酒店常出怪事,老板進酒多,賣出的酒少,買賣的數字老是對不上。老板覺得這事很奇怪,就懷疑店里有偷酒賊。這天晚上,他拿個斧子藏在屋里,夜半時分,他聽見酒缸里"咕咚咕咚"響,便點亮油燈,沖了上去。跑近一看,原來偷酒的是一條大蟒。大蟒的尾巴纏在梁上,頭扎在酒缸里,正有滋有味地埋頭猛喝。老板大喝一聲,舉起斧頭向大蟒的頭上砍去。大蟒"呼"的一聲縮回身子,順著狗洞逃跑了。老板率店里的伙計飛快趕去,只見大蟒行速匆匆,一下躲進了潞王府。
原來,這大蟒是潞王的化身,它變成蟒精來禍害百姓。潞王挨了酒店老板一斧頭,痛得滿床打滾,李娘娘侍奉在左右,安慰了好大一會兒潞王才睡去。臨睡前,潞王咬牙切齒地說:"天亮后,我要把那個紅門酒店里的人斬盡殺絕!"
李娘娘是個善心人,她聽潞王說后,心里非常著急。于是,她讓宮女悄悄傳出一條密令,命馬市街的紅門人家在天亮以前一定將門漆成黑色。老百姓聽說后,一傳十,十傳百,不到天亮,整個衛(wèi)輝府的門全部漆成了黑色。第二天,潞王帶領親兵直奔馬市街,轉了幾個來回,也找不到紅門酒店。他還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便掃興地調頭回府了。從此以后衛(wèi)輝府的門就變成了黑色。
從這則傳說來看,衛(wèi)輝府民居用黑大門的習俗是為了躲避災禍。而這災禍,不是天災,卻是人禍。這人禍是由昏庸無道的潞王造成的。那么潞王是誰?為什么他對衛(wèi)輝府的風俗習慣會有這么大的影響,以至于數百年來沿襲不變呢?
潞王,即潞簡王,是明太先朱元璋的九世孫,明穆宗慶皇帝朱載皇的第四個兒子,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唯一胞弟,四歲時受封為潞王,萬歷十七年就藩于衛(wèi)輝府。他一生相當短暫,在世的47年里,只在史籍中留下點點滴滴的不光彩的記錄。兒時在宮中,他胡作非為,21歲到河南當藩王后,更是驕奢淫逸,橫行霸道。
潞王在世時,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用了4年多的時間在衛(wèi)輝修建了潞王府。并且在鳳凰山下,擇得一塊風水寶地,構筑了氣派闊綽的潞墓。其優(yōu)雅的程度完全可以和北京十三陵平分秋色。然而,當地的人們從不正兒八經稱它"潞王墓",而輕蔑地叫它為"潞王墳兒"。"墳兒"的份量比"墓"來說就輕得多了,特別用在皇帝胞弟的身上,就更顯得不大妥當了。可世世代代,人們就這樣稱呼,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自然是由于人們痛恨潞王的感情形成的。
在中原地區(qū),一般來說,在這里有過政治、經濟等活動的人,不管職位高低,逢年過節(jié)時,人們或多或少地會有一些祭奠儀式,如盤古、女媧、老子、張仲景、朱元璋、岳飛等等。然而,潞王在河南衛(wèi)輝府生活了20多年,死后又葬在這里,他的墓前卻從來沒有祭祀的香火。潞王墓前空擺了一個大如石鼎的焚香爐,他生前的煊赫與他死后的凄涼形成鮮明的對照。對潞王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