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古縣衙位于縣城中心地帶,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縣衙建筑,也是中國第一座縣衙文化博物館。秋風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jié),我們來到這里,親身感受著森嚴肅穆的衙門氛圍和豐富多彩的古代官場文化。特別是衙署內(nèi)隨處可見的數(shù)十幅匾額和楹聯(lián),與古香古色的縣衙建筑相映成趣,有點睛之妙。這些匾聯(lián)或申明施政宗旨,或以官箴勸誡自勉,或效法古賢名宦,或省視自身功過……內(nèi)容豐富,言簡意厚,引人聯(lián)想,

發(fā)人深思。
進入衙署,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縣衙的中心建筑物大堂,這是知縣公開審理案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大堂兩側懸掛的楹聯(lián)為:“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贝寺(lián)把欺人與欺天、負民與負國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當時的統(tǒng)治者“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愛民自省的民本思想。
大堂與二堂之間為屏門,屏門上方橫匾為:“天理、國法、人情。”知縣身坐二堂之上抬頭即見此匾,提醒自己為政斷案要循天理、憑國法、合民意。此處“人情”原為“民情”,唐朝為回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改為“人情”,沿用至今。屏門后為二堂,二堂是知縣審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二堂正中橫匾為“琴治堂”。此匾典出《呂氏春秋》,說的是孔子有個學生叫宓子賤,當年在山東省的單父縣擔任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理政,把單父縣治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后任知縣也是孔子的學生叫巫馬期,整日奔波于民間,凡事都率先垂范,事必躬親,雖然也治理好了單父,本人卻感到非常勞累,就去請教宓子賤。宓子賤對他說:“我著重于用人,你著重于辦理,用人者安逸,辦事者自然勞累。”后來的地方官為了炫耀自己能像宓子賤一樣“知人善任,政簡刑輕”,就在二堂高懸“琴治堂”,也把二堂叫做“琴治堂”了。

二堂后面為三堂,三堂是知縣正常辦公議政的地方。三堂正中橫匾為“清慎勤”,典出晉武帝司馬昭訓臣之言:“為官者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代皇帝把“清、慎、勤”三字作為勸為官者的箴言,警誡各級官員做到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于政務,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堂兩側楹聯(lián)為:“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贝寺(lián)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時任內(nèi)鄉(xiāng)縣令高以永所撰,語言樸實,感人肺腑。上聯(lián)的核心是要正確對待官位,以勤政為念,造福一方;下聯(lián)的核心是正確對待群眾,尊崇“民本”思想,愛民如己。據(jù)說,朱镕基曾在此聯(lián)前駐足良久,仔細體味。江澤民視察南陽聽到此聯(lián)時,非常感興趣,要求工作人員記錄了下來,并垂詢此聯(lián)出自何時何地何人之手。李鐵映也曾在縣衙現(xiàn)場書錄此聯(lián)。
縣衙正堂中軸線兩側分別為縣丞衙和主簿衙以及東西賬房?h丞和主簿為知縣的副職,東西賬房又稱東西庫房,職能分別是管理一縣之收支和銀稅。縣丞衙楹聯(lián):“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敝鞑狙瞄郝(lián):“捫心自慚興利少,極目只覺曠官多。”東賬房楹聯(lián):“廉不言貧,勤不言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蔽髻~房楹聯(lián):“一絲一粟,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边@些楹聯(lián)勸勉官吏寬厚為政,勤于任事,珍重名節(jié),至今仍發(fā)人深省。
東西花廳是知縣、家眷和子女們飲食起居之地,因此這里的楹聯(lián)更宜表達個人情懷。東花廳楹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蔽骰◤d楹聯(lián):“忙里有余閑,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蔬食琴書!贝硕(lián)勉勵自己要心胸寬廣,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職務變動;過好“八小時以外”的生活,不追求太多的身外之物,淡泊金錢名利,閑暇時追求高尚情趣。
思古撫今,感受頗多。雖然這些匾額和楹聯(lián)是封建時代的產(chǎn)物,但其深刻的內(nèi)涵、簡明的哲理,足以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