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在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空有一身好武藝,一生顛沛游離,保了三個主人,沒有一個信任他。劉備對魏延稍好些,又碰上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諸葛亮,壓制了他一輩子,有功不獎,出好主意也決不采納,死后還不忘把他置于死地,真是十足的悲劇人物,要說魏延品性怎么也好過三姓家奴的呂布,而呂布再不濟也還霸占一方,最后轟轟烈烈地戰(zhàn)死,強過窩囊一生的倒霉蛋魏延。
魏延是個有性格、有特點,武藝高超的大將,一生懷才不遇。先保劉表,只看他在劉表處連入廳議事的資格都沒有,可見是個未入流的干部。其實他對劉備也算忠心,從那時起就想投入劉備麾下。劉備率兵到荊州,魏延冒著危險開城迎接,卻被文聘截住斯殺,劉備說是不忍看劉表自相殘殺,領(lǐng)兵他去,魏延殺退文聘,一看已空無一人,只好暫時去投韓玄,一投劉備以失望告終。
韓玄仍然不重用魏延。到劉備打長沙時,韓玄要殺老將黃忠,又是魏延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率眾殺掉韓玄救了黃忠,打開城門迎入劉備。興沖沖以為要立功受獎的魏延,誰想到諸葛亮見到他即一聲斷喝:把魏延綁了,推出斬首。還是劉備覺得魏延有功無過,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還要被呵斥一番,說他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只許你老老實實,不許你亂說亂動,如其不然,定要取爾狗命。二投劉備又鬧了個灰頭土臉。其實這才是冤乎枉哉,所謂相面用現(xiàn)在科學(xué)的方法來衡量,純屬子虛烏有,諸葛亮不過是看他一反劉表,二反韓玄就認(rèn)定他有反骨,一輩子都不信任他,直到入川成了頭號大將仍然是只利用不重用。
魏延其實是可以和關(guān)、張、趙、馬、黃并列的大將軍,但評定五虎上將卻把他排除在外。入川時黃、魏爭功,雖然有點意氣用事,但總是說明魏延的工作積極性是很高的,在那種受壓抑的環(huán)境中,能煥發(fā)出這樣的積極性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筆者認(rèn)為,魏延其實是智勇雙全的,如果充分發(fā)揮他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也許三國的歷史會改寫。白帝城劉備敗亡后,五虎凋零,魏延成了頭號大將,諸葛亮本應(yīng)改變看法,重用魏延,有事相商,互為倚靠,而恰恰相反,諸葛亮仍一如既往的壓制他,對他提出的建議,對了也不聽。一出祁山時,諸葛亮先施反間計,讓曹魏罷了善于用兵的大將司馬懿的兵權(quán),正處于人員調(diào)整的內(nèi)亂時期。魏延建議抄近路出斜谷,直取長安,現(xiàn)在看來,這個建議是非常正確的,但諸葛亮一向不聽人言,只相信自己,何況是他一直另眼相看的魏延,不但不采納其意見,還把魏延好一頓呵斥,弄得魏延好生沒趣,以后再沒有提出過任何建議。每一次打仗時,遇到硬仗、危險較大的戰(zhàn)斗,諸葛亮總是派魏延出馬;碰到能得功勞的戰(zhàn)斗,卻只派魏延去誘敵等輔助角色。難怪有一次需要勇將出馬,諸葛亮目視魏延,魏延低頭不語,實在是太傷魏延的自尊心了。
即使如此,魏延既沒有考慮跳槽,也沒有想過謀反,其人品也就算是不錯了,如果是現(xiàn)代人,恐怕早就跳槽多次了。諸葛亮死后與其說是魏延造反,還不如說是逼反了魏延更確切一些。諸葛亮死后把兵權(quán)交給楊儀,是不是利用楊儀和魏延死不對眼,默許他伺機收拾魏延?魏延豈能不怕楊儀利用職權(quán),找茬收拾他?諸葛亮早應(yīng)想到魏延必定是不甘心束手就擒,與其讓人收拾還不如拼個魚死網(wǎng)破,到頭來還是被諸葛亮定計害死,諸葛亮對魏延可謂用心良苦,郁郁一生的魏延可說是三國中第一大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