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nóng)歷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寒衣節(jié),又稱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舊時,每到這一天,人們都上墳添土祭祖,除了擺供品燒紙錢以外,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人們還用彩紙糊制成衣帽,焚于墓前,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十月一,燒寒衣”,寄托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F(xiàn)在仍有上墳祭祖遺俗,但是舊時的那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方式,已經(jīng)逐漸被鮮花、水果等文明祭祀所取代。
這天,已出嫁的閨女依舊例回娘家祭祀已故長輩。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也總是習(xí)慣在十月一日進(jìn)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jìn)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xí)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據(jù)說,寒衣節(jié)來源于孟蓋女為被抓去修萬里長城的丈夫范喜良送寒衣的民間傳說。話說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寒風(fēng)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冷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fēng),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jìn)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的送衣路途。一路上盡管歷經(jīng)艱險,孟姜女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終于來到了長城腳下,孟姜女卻得到噩耗,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了,尸骨被埋在萬里長城底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墻,高喊著“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她憤怒的控訴聲伴隨著天空中風(fēng)暴嘶吼,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繞著孟姜女轉(zhuǎn)了三圈,便穩(wěn)穩(wěn)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長城內(nèi)外廣泛流傳。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lián)Q,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