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應(yīng)該是鄭州人熟知的一個地名,已在鄭州斷斷續(xù)續(xù)沿用了1100多年,其中作為舊時的管城縣名,就使用了700多年,而且還包括今天的管城回族區(qū)。
歷史上的管城一度名聲響亮,甚至被用作鄭州的別稱,明代詩人薛《重過鄭州》詩中“自古中州勝跡多,管城風物喜重過”句中的管城就是指的鄭州。 管城之名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末年,此前則稱作管。據(jù)考,早在殷商時期,管就是商王朝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聚居點,當時為之地!对娮V》稱:“邶、、衛(wèi)者……自紂城而北曰邶,南曰,東曰衛(wèi)。”的范圍相當東起今鄭州市區(qū)東,西至今西安市附近,北至今安陽市以南,南到湖北省的西北部。管在殷時稱關(guān),周滅殷后改關(guān)為管。其實,關(guān)、管兩字古音相同,字義相通,之所以稱關(guān)(管),是因為它地處周王朝直轄區(qū)域的最東境,是北勇曹(今山東省西部)、衛(wèi)(今豫北及河北省南部),東達宋(今豫東及山東省西南)、魯(今山東東部)的重要關(guān)口。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36),為統(tǒng)治東方被征服地區(qū),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于管,叔鮮又稱作管叔!赌·公孟篇》:“周公旦為天下之圣人,關(guān)叔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以周公旦與關(guān)叔并舉,并稱之為“同服”(兄弟),足證明“關(guān)叔”即“管叔”。管叔封于管后,管又稱作管國。 那么,管城之名又始于何時呢?查歷代史籍,《后漢書·郡國志》載:“中牟有管城,杜預(yù)曰管國也,在京縣東北,《漢書音義》曰‘故管叔邑’。”這是關(guān)于管城一名的最早出處。這段史料中所引《漢書音義》一書的作者應(yīng)劭為東漢末人,應(yīng)劭釋“管城”為“故管叔邑”,說明最遲在東漢末年便有了“管城”之名。
至于管(管叔邑)為何演變?yōu)楣艹,?jīng)多方考證,筆者認為,管城之名的出現(xiàn)完全是人們對管和管叔邑稱呼的自然改變。管國已不存在,然國廢城尚存。管曾是管國所在地,故最初管城很可能是以管的別稱出現(xiàn)的。久之,約定俗成,管城之名自然取代了管和管叔邑!独ǖ刂尽芬嘣疲“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 在沉寂了1600多年后,管城終于隋開皇16年(596)脫離中牟縣而單獨置縣,歷唐、五代、北宋、金、元代,先后為管州、鄭州治所,一直到明代初年撤縣并入鄭州,管城縣共存在772年。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8月,鄭州市金水回族區(qū)與隴海區(qū)合并,定名為管城區(qū),管城作為地名被再次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