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名的來歷!
http://www.b6man.com 2008-4-2 來源:網(wǎng)絡(luò)來源 點擊:次
歷史上洛陽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山川形勝甲于天下,成為歷代立國建都的首選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洛陽地名也隨著朝代更迭和疆土爭奪而屢有變化。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xiàn)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
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后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并非始于成王,古已有之。
夏代太康為王時,趕走了在洛陽居住的一個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斟鄩為城名,其遺址在今洛陽偃師二里頭村。斟鄩開了洛陽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陽在七大古都中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商代成湯居西亳,西亳為都城之名,在今洛陽偃師尸鄉(xiāng)溝一帶。
西周時期,洛陽的名稱比較多。就地理區(qū)域而言,洛陽有“中國”、“土中”、“地中”等名稱。1965年,陜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的成于成王初年的“何尊”(青銅酒器)上有銘文“余其宅茲中國”,表明武王把洛陽稱為“中國”!兜弁跏兰o(jì)》稱洛陽為“土中”。這些名稱都體現(xiàn)了洛陽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陽為西周東都,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稱,體現(xiàn)了洛陽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其“周道始城”之意。二者同指一邑,其地在今洛陽澗東瀍西一帶。
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平王遷都雒邑。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稱王城。景王去世后,王城發(fā)生了王子朝之亂,敬王避居翟泉。因亂黨多在王城,敬王召集晉、魏等諸侯大夫擴筑成周城(在今白馬寺東漢魏故城一帶)并遷居之。此后“成周”成為敬王所居之專名。
戰(zhàn)國時,始有雒陽之名。洛河古時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為陽”,故名雒陽。此名既為地理區(qū)域名亦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時,五行學(xué)說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終始”進行推理,認為周得火德,秦代周,應(yīng)為水德,因此改雒陽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因漢尚火德,復(fù)名雒陽。三國時魏以魏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為“洛陽”,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為諱“洛”字改“洛”為“雒”。
西晉以洛陽為都,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使洛陽一帶成為河洛丘墟。后來成為羯族石勒后趙政權(quán)的南都。隋朝建立,襲北周之制,以洛陽為陪都,稱“東京”。隋煬帝對東京進行大規(guī)模營建稱“東都”,并遷都洛陽。唐初建洛陽宮。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徙居洛陽,封洛陽為“東都”。武則天建武周政權(quán)改東都為“神都”。唐玄宗天寶元年改稱東京。
五代時,后梁、后唐、后晉均以洛陽為都,后漢、后周、北宋、金為陪都。后梁稱“西都”,后唐稱“雒京”,后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
司馬光云:“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洛陽地名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洛陽的興衰史,是中國歷史興衰演變的縮影。
作者:網(wǎng)絡(luò)來源 通訊員:--
(責(zé)任編輯:henan2)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