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成語之望塵莫及
http://www.b6man.com 2008-5-12 來源:鄭州日報 點擊:次
成語“望塵莫及”由“望塵不及”演變而來。原文出自《后漢書·趙咨傳》:“(趙咨)復拜東海相。之官,道經(jīng)滎陽,敦煌曹 ,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 送至亭次,望塵不及,謂之簿曰:‘趙君名重,今過界不見,必為天下笑!’即棄印綬,追之東海。”《南史》也有類似記載:“琨追謝之,望塵不及。”但后世多以《后漢書》為據(jù),視該書為“望塵不及”的原始出處。
趙咨,字文楚,后漢東郡(今河北省北部與遼寧西部交界一帶)人。為人至孝,東漢桓帝延熹年間,被舉為孝廉。后入仕做官,先為博士(為太常屬官),后遷敦煌太守。其間因病返鄉(xiāng),不久再拜東海(今山東郯城)相。趙為官清正廉明,時稱“明達”(即為官清廉)。“望塵不及”的故事,即在其赴任東海時發(fā)生的。
原來,趙自京都洛陽赴東海途中,須路過滎陽。而時任滎陽縣令的曹知縣,曾是趙的故交。當年曹所以入仕,皆因趙咨推薦,F(xiàn)恩人路過,曹分外高興,想借此機會,聊敘舊情。但意外的是,趙在曹迎接時,連車都沒停,即策馬而去了。曹追至亭次,也沒挽留住趙咨,面對遠去的煙塵(望塵不及),無奈地對主簿(一縣掌管文秘事務的官員)說:“趙咨注重名聲,過境不停,是不想給我找麻煩。這樣一來,我心里不但過意不去,天下人也會恥笑我的。”于是丟下官綬,追至東海去了。
如此看來,“望塵不及”的原意是,望著好友遠去的馬車和揚起的滾滾煙塵,追而追不上,留也留不住,很有些無奈和失望的意思。后來演化為“望塵莫及”,其語意又有所延伸、擴大。尤其在社交等特定場所,它有表示自卑、謙恭的意味。如新朋舊友之間交談時,一方往往會說:“無論才華、能力,與您老兄相比,我相差甚遠,真是‘望塵莫及’!”
作者:李濟通 通訊員:--
(責任編輯:henan2)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