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原先是立在墓口上面的一個木樁或石樁,用來安置絞車、垂放棺木的。等到落葬完畢,碑沒有用了,就被埋在墳堆里。木質(zhì)的碑都腐爛了,所以一直沒被發(fā)現(xiàn)。20世紀80年代發(fā)掘陜西雍縣的秦公1號墓,在墓口發(fā)現(xiàn)了石碑,從而證實了“碑”原先確實是用來垂放棺木的。大概到了漢代,人們在安放好棺木以后,不再把碑埋到墳堆里,而是讓它仍然豎立在墳?zāi)骨,并在上面鐫刻了死者的名諱,于是就成了墓碑。
由于墓碑是從安放絞車的石碑演變而來的,所以,漢代的墓碑都是上尖下方、中間有孔,仍然保持著原來安放絞車用的石碑的形狀。漢代以前尚無墓碑,西漢的墓碑是最早的,所以保存至今的數(shù)量極少,僅在西安碑林能見到幾塊。唐代墓碑上部的碑首一般刻成盤龍紋,碑首中央有一小塊平面用小篆鐫刻著死者的名諱,其形狀仍然是上尖下方的,這其實是一塊縮小了的石碑。后來墓碑的形狀漸漸變成上圓下方的了,篆額的形狀也不再是上尖下方的了,說明這時人們已經(jīng)完全忘記“碑”原先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