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喜歡唐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稱為“三李”,三李中二李都是河南人,李商隱自幼由河內即河南泌陽來鄭州,住在老城西大街直到死。
所謂老城是指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的,面積有3.25平方公里,在3600年前的,面積25平方公里的商城之內。老城重建有四條大街:敏德街就是現在的東大街,里仁街即現在的西大街,現在的南北大街,唐時叫咸寧街和清平街。
在李商隱居住的里仁街向西南的城墻上修有一座夕陽樓。夕陽樓是座景觀建筑,平日里供人登高望遠、休閑聊天的游樂場所。
李商隱生于唐中葉之后的公元813年秋,雖居鄭州,但長期在外地做幕僚,一生不得志,終年潦倒,46歲閑居鄭州卒,葬于滎陽。比“鬼才”李賀多活9年,李賀死時才37歲。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三月,蕭浣為鄭州刺史,他下令在鄭州西南角城墻上建起一座供人休閑游樂的樓閣,取名夕陽樓,李商隱為夕陽樓賦詩一首,也叫《夕陽樓》。李商隱時為蕭浣幕僚,出謀劃策,寫個總結,擬個報告等,有時也貼身隨鄭州刺史接來送往、游山玩水。那一天,李商隱隨蕭浣登夕陽樓,他登高望遠,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自己的身世,一陣悲涼,詩就從心頭涌出,這一涌不當緊,就留下了個千古名篇《夕陽樓》,后人將詩刻到石碑上留存。勝過他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夕陽樓》寫道: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鄭州有夕陽樓,又因李商隱《夕陽樓》詩,所以《四庫全書》載:自唐后,全國為夕陽樓“配對”的,有包括岳陽樓、黃鶴樓等名樓270座?梢娪绊懼。夕陽樓在鄭州,也有說在滎陽的,其中《全唐詩·夕陽樓》題下原注:“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矣。蕭侍郎,蕭浣也。”“牧”,是做官。之所以說在滎陽,因唐天寶至乾元年間,一度將鄭州改為滎陽郡,故有此注。到了明清,鄭州改為州,明嘉靖《鄭州志》載夕陽樓“在州治西,今廢,有唐李商隱詩,尚存石刻”。清初文壇領袖王士禎有詩《過鄭州》也寫夕陽樓。詩曰:
野塘菡萏正新秋,紅藕香中過鄭州。仆射陂頭疏雨歇,夕陽山映夕陽樓。
王士禎過鄭州先游鄭州八大景的鳳凰臺賞荷,這里的50余畝荷花池原是明代陰化陽私家花園,小雨中又游在今圃田東北魏皇帝賜予李沖的十八里仆射坡,這才去看了鄭州老城墻上已是殘垣斷壁的夕陽樓。
鄭州1913年撤州改鄭縣,民國《鄭縣志》載:“在州治西城上西南隅,有唐李商隱詩刻石,今廢。”1983年秋,鄭州文物普查,在夕陽樓原址發(fā)現殘斷的夕陽樓碑碣一通。發(fā)現殘碑的地方距李商隱曾居住的里仁街即現在的西大街不足1里地。(摘自大河報,在原文基礎上略有改動。圖片來源網絡,與原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