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圖拉:托爾斯泰故居行
http://www.b6man.com 2007-9-13 來源:國際在線 點擊:次
在莫斯科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里,陳列著一尊托爾斯泰
的雕像。他那深邃的、飽含憂傷的眼神和清瘦的面孔,會觸動在他面前駐留的每一個人,讓人想起他留下的杰作,想起他一生苦苦追尋的理想。一種忍不住的沖動牽引著我,讓我走近圖拉,走近托爾斯泰生活過和安息的地方。
托爾斯泰的故鄉(xiāng)圖拉是一個樸素的中等城市,距莫斯科只有180公里。因為誤了火車,到圖拉時已是下午,顧不上觀賞市容和茶炊藝術博物館,我們直奔托爾斯泰故居——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
在去莊園的路上,到處都有人出售著一種托爾斯泰大餅,圓的、方的,大小不一,當?shù)厝苏f這是托爾斯泰喜歡的食品。我特意買了一個。那是一種中間夾著糖餡、味道普通得甚至有些粗糙的糕點,我很奇怪怎么會把它同貴族出身的托爾斯泰聯(lián)系起來。
趕到莊園時已是下午5點了。好在圖拉的天黑得很晚,還可以讓我們好好看一看一代文豪的故居。夕陽下的托爾斯泰莊園美得如同一幅重彩的油畫,望不到邊的樹林郁郁蔥蔥、充滿生機,靜靜的湖面泛著金色的漣漪,原木造成的小橋透出自然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
偌大的一個莊園已經(jīng)沒有幾個游人了,穿行在林間的小路上,周圍寧靜得能聽到我們自己的腳步聲。每隔數(shù)十米便有一塊簡樸的木牌立在路邊,上邊書寫著從托爾斯泰作品里摘錄的片斷,讀著這些優(yōu)美的句子,我仿佛聽到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正在離我很近的地方,娓娓地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走不多
遠,一大片茂密的蘋果園闖進我們的視野,數(shù)不清的蘋果樹都極力向四周伸展著枝椏,交織成一片綠色的海洋。銘牌告訴我們,托爾斯泰曾在這里親手種植過蘋果樹。濃密的樹叢中一幢白色的木制小樓若隱若現(xiàn),走近才知道是托爾斯泰為莊園里貧苦農(nóng)民的子弟修建的學校,他曾在這里親自給那些孩子們上課。
托爾斯泰墓,這是我見過的最樸素的名人墓
離學校不到百米就是托爾斯泰的故居。同樣的白色木制小樓,只比學校多了一處露天游廊。因為已過了開館時間,我們只能從窗外向里面張望。陳設是意想不到的簡樸,除了普通的桌椅、床,再找不出更多的器物。小樓外樹木成蔭、花草環(huán)繞。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棵老橡樹,巨大的樹冠、茂密的樹葉像一把大傘遮住了陽光。想必天氣晴和的日子里,托翁就坐在游廊里,從老橡樹那里汲取了無數(shù)靈感,創(chuàng)作出《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這樣的巨著來。
如果不是同伴做向導,我一定會錯過托爾斯泰墓?催^了那么多豪華的名人墓,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被樹草掩蓋著的地方竟是一代文學大師安息的墓地。那是一個兩米長半米寬、高出地面四五十厘米、被綠草緊緊覆蓋著的土丘。沒有墓碑,沒有文字,甚至沒有任何標志,可墓前一束嬌艷的鮮花卻告訴了我們,人們并沒有因墓地的自然簡陋而淡忘他的主人。
晚年的托爾斯泰在思想上完全站到了苦難農(nóng)民的立場上。他放棄了身為貴族的種種特權,想把自己莊園的土地分給農(nóng)民。他抨擊東正教會的虛偽,直至被教會驅逐而無悔。因此他被千百萬篤信宗教的農(nóng)民視為真正的教皇。
為了理想,他不惜與幸福的家庭決裂,以八十二歲的高齡離家出走,孤獨凄涼地病倒在一個小站。托爾斯泰死后,家人按照他的遺愿將他安葬在莊園內(nèi)的一片樹林里,他默默地安睡在這里,直到旁邊的小樹長成了粗壯的大樹,直到歲月的流逝將小河變成長滿樹木和花草的溝壑。在這個沒有任何標志的墓前,一代代的游客和“朝圣者”能夠觸摸到他的靈魂,能夠沐浴到他的思想的光芒。
夕陽下,我們向一代文豪告別,我們相信他的傳世作品和他的精神永在。我們也把敬仰和眷戀永遠留在了圖拉。
作者: 通訊員:--
(責任編輯:王艷)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