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人的音樂創(chuàng)作,最典型的形式是敲打著節(jié)拍的歌唱。歌曲旋律的表現(xiàn)手法不太發(fā)達,只是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打擊樂器,而且非常簡單。在中央澳大利亞各部落中,很流行的是用簡單的喇叭筒來擴音的歌唱,它能加強嗓音,而最主要的是改變音色和強弱。在伴舞而歌時,人們還用飛去來器互相敲擊,或用兩根棍子敲擊地面等。在東南各部落中,則用敲擊簡單的薄膜鼓(用負鼠皮蒙在一個空筒上或張在兩膝之間)來變換音量的大小。在昆士蘭北部地區(qū)也有比較完善的蒙著晰蜴皮的薄膜鼓。另外有一種響板流行很廣,它是一塊小木板,一端有個小孔,穿上皮帶,手執(zhí)皮帶將木板迅速回旋,發(fā)出音響。土著人的音樂通?偸菫槲璧赴樽嗟。土著居民舞蹈在澳大利亞殖民者中間和文獻中間有一個流行的稱呼,叫科羅搏里舞,這個稱呼表示著各種各樣的舞蹈,從簡單的純粹娛樂性質(zhì)的舞蹈到宗教儀式舞蹈都包括在內(nèi)。土著人舞蹈的最大特點,第一是它的集體性,第二是表現(xiàn)力,第三是它所具有的重要的社會意義。如果是儀式舞蹈,那末它就由一批成年男子來表演,未經(jīng)獻身的人不能參加。如果是普通的科羅博里舞,那末婦孺都可以參加,但通常也只是作為觀眾或是作為打拍子或伴唱的特殊樂隊。有時舞蹈變成了真正的啞劇,成了真正戲劇性的動作。有很多舞蹈不是表演實際生活的場面,而是表演土著人的神話和信仰(對象)中的題材。最著名的有中部澳大利亞各部落的圖騰舞蹈,表演圖騰祖先在神話中的情節(jié)。往往舞蹈的主角表演一個精靈,這個科羅博里舞也就是以這個精靈的名稱來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