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去西塘,就先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誰知這一查,人還沒去,心就留在了那里。我們一行十多人是在中午時分趕到這個江南名鎮(zhèn)的。臨行的前夕,天空還下著小雨,格外的如著我的想往,因為江南的水鄉(xiāng),我以為須是下著小雨,才能透出煙雨江南的獨有韻味。只可惜,當(dāng)我們身在西塘?xí)r,煙云已經(jīng)散去,剩下的只是三月的明媚了。

好在不管如何濃妝淡抹,西塘總是那么風(fēng)情萬種。徜徉在明清古居間的街巷里,沿路望去,街巷兩邊,家家開著市面,戶戶掛著燈籠,鹽青豆、八蒸糕、臭豆腐、粉蒸肉等極具西塘特色的風(fēng)味小吃擺滿了大街小巷,而竹木絲玉之類的工藝品更是琳瑯滿目,摩肩接踵的游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品嘗和挑選它們而不用擔(dān)心主人會有怨言。
游過街巷鬧市,有一處景點是一定要去的。石皮弄,一條寬約一米,長有八十余米的悠長巷道。一望見它,我的腦海里立即就浮現(xiàn)出了一種意象:淅瀝的雨中,一個撐著油紙傘的彷徨青年與一個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邂逅在悠長的雨巷里,沒有對白,只有背影。雖然巷口留影的人絡(luò)繹不絕,然而,這種很美的意象卻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我總在想,在如今熙熙攘攘的紛擾中,還會有撐著油紙傘的彷徨青年嗎?雨巷依舊,誰又是那個結(jié)著幽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呢?戴望舒,一個雨巷詩人,盡管早已作古,也盡管他的雨巷并非特指西塘,可他詩中營造的這幅意象,卻為后來的西塘平添了幾分風(fēng)月。
當(dāng)然,西塘的風(fēng)月還不止于此。走上拱拱的環(huán)秀橋,一幅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水墨畫生生的就突展在你的眼前:款款的河道,拱拱的石橋,檐檐的廊棚,還有河道兩岸錯落有致的、灰黑色的明清古居,以及古居下懸挑于外的杏黃店旗。所有這些,無不折射出百年老鎮(zhèn)的古樸風(fēng)貌。據(jù)說,這里至今還生活著幾千戶人家,日出有炊煙,日落有霧靄,古柳樹下,青石板上,老人們時常促膝而聚,嘮嘮家長里短,油米鹽茶,晚上臨風(fēng)把盞,夢里枕水而眠,民風(fēng)淳厚的有如百年陳釀。西塘人的怡然自得由此可見一斑。
漫步在暮色西塘的街巷,最讓人賞心的就是沿街店門張掛著的紅燈籠,葫蘆串一樣的紅燈籠溜著街的排開,把悠長的街巷烘托得很有意境,而偶有的深宅大院直讓人想起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倘若你又行在西塘的河道,感受到的卻是別番的風(fēng)月。河道兩岸依然是張掛著葫蘆串一樣的紅燈籠,也依然是溜著岸的排開,它們與空中的皎月一同映在恬靜的水中,被不時搖槳往來的客船劃破了鏡像,影影幽幽的,頗似一些散落的夢的碎片,讓人生出幾許淡淡的惆悵。不過,廊棚下游人如織的繁華,似已遮蓋了一切,夜游的興致便愈加的濃郁起來。
于是,就在這樣春風(fēng)沉醉的晚上,我們十多人租了兩條搖船,蕩蕩漾漾地就搖進(jìn)了河道。我們的船上有著美女、歌手,臨著這樣的西塘夜色,不由得就對起了歌謠,悠揚(yáng)的歌聲回蕩在廊棚下,引得岸邊駐足小吃的游客也引吭唱和,博得了周邊的一片喝彩。而最吻合著意境的是一曲《彎彎的月亮》,聽著這樣的歌謠,看著光影搖曳的河面,讓我不禁就想起秦淮河的槳聲燈影,然而,秦淮河的槳聲燈影浮散著一種后庭花般的金粉之氣,全然不如西塘的槳聲燈影,是一種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般的恬淡素美。
“上下影搖波底月,往來人度水中天”,西塘的風(fēng)月,一定要在搖著小船慢慢駛過小橋流水之后,你才能品出她迷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