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山西平原的第一縷陽光,擦亮晝的眼眸時,我登上了古城墻,獨自徘徊在浸著寒秋涼氣的空曠里。
傳說中的八卦城,在晨光中靜默不語。2700多年的

時間里,它斑駁了青磚砌裹的城墻,剝蝕了朱紅雕琢的城門,干枯了南門外的兩眼水井,似乎一直在等這樣一個初秋的黎明,萍水相逢著我這樣一個孤獨的游者。于是,我在平遙觀望古城墻,古城墻在冷峻中審視著我。
剎那間,有一種震撼直抵我心。
我隱約看到3000垛口72座觀敵樓,那里曾經(jīng)流傳著孔子3000弟子72賢人的佳話;我仿佛聽到風里夾帶著號角陣陣,千年前的鏖戰(zhàn)在眼前復蘇。多少次的兵臨城下,多少回的戰(zhàn)鼓隆隆,無數(shù)的朝代在這里升起又落下,而不變的是這城墻背后的一脈相承——是城池的固若金湯,是平遙人的眾志成城。一粒種子可以長成一個秋天,一滴眼淚可以流成一片海洋,一群人也可以定義一座城池的概念——不朽。
才學卓絕的孫楚從這里走向了西晉的文壇,秉直進諫的孫綽由這里歸隱山林,侯外廬的《中國思想通史》最初在這兒靈動了思想的筆尖……這里的人是志存高遠的,因為平遙沉淀過他們的靈魂,不朽了他們的氣質(zhì)。
平遙古城不同于紫禁城的莊嚴,有別于鐘古樓的肅穆,相異于姑蘇城的柔媚。它的氣質(zhì)從每一座甕城溢出,從每一條街道流出,從每一扇舊窗淌出,從每一道雕紋滲出……古老卻并不荒廢。

城內(nèi)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四合院群,軸線明確,左右對稱;外雄內(nèi)秀,輪廓起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達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藝術(shù)的完美統(tǒng)一。每個院子,沿中線由幾套小院組成,其間多用短墻、垂花門樓分隔,形成“目”字結(jié)構(gòu),有分有合,渾然一體,真是“庭院深深深幾許”。
平遙人將磚拱窯洞和木構(gòu)瓦房有機結(jié)合,開發(fā)為客棧,讓游人遠離大都市的喧囂,享受悠閑的生活情趣,一邊了解宅院主人昔日的豪情富庶,一邊感受古城悠久深邃的文化底蘊。俯仰皆是明清的城市風貌、濃郁的生活遺風,正因為如此,平遙古城以城市名稱,在中國率先進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
古城之外是新城,是現(xiàn)代工業(yè)和商業(yè)的地盤,我們,都來自那里……
東方漸漸發(fā)白,我仍在古城墻上久久凝望,為這驚鴻一瞥中體會的不朽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