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丘陵山區(qū),青山秀水間的灰墻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戲臺讓人仿若走進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樹,曲曲彎彎的河,四通八達的巷勾勒出中國這片最美麗的村落。

春暖花開,陽春三月,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婺源縣是油菜花的海洋,桃花,梨花,杜鵑花等多種花兒也爭相開放,引來游客如潮。
“郁郁層巒夾岸青,春溪流水去無聲。煙波一棹(ZHAO)知何處,鶗(TI)鳩兩山相對鳴!边@是宋朝年間,當年輕時就離開家鄉(xiāng)的大學者朱熹重回婺源故里掃墓時,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動而留下的詩句。其實,朱熹所看到的還只是婺源的山水,那精雕細刻出的明清村落可惜朱熹無緣一見,否則,他又會發(fā)出怎樣的感嘆呢?
江西省的婺源歷史上一直屬于古代徽州,它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這里散布在山間田野的各個徽派古村落,它們周邊大都有河流將其輕輕包圍,同時也成就了婺源便利的水路交通。
古徽州的水路交通要道有兩條:一條是經(jīng)過新安江,到富春江,然后進入錢塘江,通過運河直達長江;另外一條則是從婺源境內(nèi)發(fā)端的星江出發(fā),進入樂安江到達鄱陽湖,最后與長江水路連為一體。位于婺源東南部的汪口,曾經(jīng)是婺源水路交通“通舟止此”的端點,它也因此成為徽州的商埠名村。為了便于商船通行和深水碼頭的建設,清代大學者、婺源人江永設計建造了汪口村的重要的水利設施——平渡堰。
平渡堰南北長120米,寬15米。堰壩成曲尺形,曲尺的長邊攔河蓄水,曲尺的短邊與河岸夾道形成通船航道。平渡堰在不設閘門的情況下,同時解決了蓄水、通舟、減緩水勢的矛盾,可以說是我國水利史上的一個奇跡。
如同汪口這樣的“商埠名村”一樣,延村的人們過去大多也都經(jīng)商,延村的這些住宅,大都是商人致富后回鄉(xiāng)修建的,他們對房屋的外觀和布局都十分講究,因而這些建筑的門樓從外觀上看,都形似一個“商”字,很有些“在商言商”的味道,這些建筑大都建于我國清朝年間,延村因而也就享有了“清代商宅”之稱。
打開婺源的地圖,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許多與水有關的地名,如汪口,江灣,以及李坑、廬坑、芳坑、橫坑口等,而在當?shù),“坑”也就是溪的意思?
婺源溪多,橋自然也就多。這里幾乎每座村莊都會有橋,而象一座規(guī)模不過二百戶、各種橋卻多達36座的村莊,則非享有“小橋流水人家”之稱的李坑莫屬了。
李坑,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李姓聚居的村落。走進李坑,首先映入眼簾便是淙淙的溪水。村內(nèi)由東向西有兩條小溪緩緩流過,又在通濟橋匯合,蜿蜒流出村外。通濟橋是當?shù)氐囊蛔麡,始建于我國明代,它的半圓形的橋拱與水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圓“珠”,再加上兩溪在這里匯合,人們形象地稱它為“雙龍戲珠”。
這里的村民大多居住在溪流兩岸,他們串門、出村都離不開凌波的小橋。在這里,很容易就可過橋去對面人家聊天,用“出門即上橋”也不為過,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別有景致躍然眼前。

除了以“小橋流水” 而聞名的李坑外,婺源還有一個與李坑同音不同字古村落——理坑,它這個理是理學的理。理坑原名理源,位于李坑的西北方向。這個與安徽接壤的小村落,因理源小溪繞村而過,因此取名理坑。
理坑村的人們自古讀書成風。據(jù)統(tǒng)計,明末到清中葉的200多年間,全村先后中過進士16人,著作達三百多部,其中還有五部78卷被收錄到《四庫全書》,為古代徽州文化增添了光彩,自古被譽為“書鄉(xiāng)”。
“書鄉(xiāng)”的人們離不開紙墨,而在理坑村的正東方向,恰好就有著一個以徽墨聞名的村落——虹村。而虹村的建筑特點,也絲毫不容小覷。這里古宅的大門,都以石條為框。而我國上海的“石庫門”建筑,名稱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并且上海石庫門住宅的門框,也和這里的“石條門”差不多。

如今,掩映在這片青山碧水間、至今仍然保存良好的一座座婺源古村落,就像一幅幅獨自成篇的山水圖畫,共同組成了婺源這幅完整的、令人陶醉的鄉(xiāng)村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