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西部的陜縣廟上村,村民們?nèi)跃幼≡诘乜铀暮显豪,繁衍生息,過著平靜的日子。這種居住方式使整個村子形成“遠看見樹不見村,臨近聞聲不見人”的人間仙境。由于其歷史淵源深厚,地域特色明顯,被譽為“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和“地下四合院”。
不識多少字的農(nóng)民,將八卦的原理有機地融入了地坑院的形制中。于是,以東西南北為朝向的院,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和名稱:“東震宅”、“南離宅”、“西兌宅”、“北坎宅”四種建筑式樣。
廟上村的地坑四合院,在平整的土地上深挖約四五米的正方形或長方形深坑,坑院十到十二米見方。地坑上邊沿,用土或青磚筑約二十厘米高的矮墻加以防護和警示。
院子中央通常是小菜園,菜園的邊緣有一米五左右寬的環(huán)窯洞走廊。小菜園肩負著復(fù)合性功能:存儲一定的雨水;吸收充足的陽光和氧;改善窯洞內(nèi)的通風(fēng)等。每座地坑四合院中,都會栽上桐樹、梨樹各一棵,樹梢高高伸出地面,傳遞著主人家人丁興旺的信息。
張合群家所居住的是一處“西兌宅”的地下四合院,露天面積約有六十多平方米,距窯上地面五六米高。鏤空的窗欞,斑駁灰黑吱呀作響的木門,昭示著年代的久遠。
這種院子當(dāng)?shù)厝瞬唤懈G院,而稱“地坑院”或“地坑四合院”!霸骸钡牟季钟姓叫魏烷L方形兩種,面朝東為主起居室、客廳;面朝南的為兒子和媳婦的住房;面朝北的窯設(shè)置有廚房及置放雜物、糧食或飼養(yǎng)牲畜。
地坑院里的窯洞冬暖夏涼,防風(fēng)、抗震。住在坑里,排水問題自然是第一大事。為此,每處地坑四合院中都有一眼下挖了深四至五米的旱井,俗稱滲坑,專門用來聚集和滲進入坑內(nèi)的雨水。地坑院與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轆轤用于解決人畜吃水問題。
地坑四合院土層厚且堅硬,而且建造簡單價廉。“地下四合院”這樣一種奇特的建筑風(fēng)格和簡單的居住環(huán)境,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建筑文化遺產(chǎn)的精彩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