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lián)是怎么來的?
http://www.b6man.com 2007-11-30 來源:河南民間工藝網 點擊:次
貼春聯(lián)、換門神,是我國民間過春節(jié)的一個重要習俗。過去一到過年,街上就看到現(xiàn)場揮毫賣春聯(lián)的臨時攤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風志》里描述北京過年前賣春聯(lián)的情形說:“塾師學長,多賣對聯(lián)者。預先貼報‘書春墨莊’、‘借紙學書’、‘點染年華’等語,于鋪肆前,高桌紅氈,炭盆墨盞,縱筆大書門聯(lián)橫披!庇纱丝梢娕f時貼春聯(lián)的盛況。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較多用大紅紙書寫,當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際,千門萬戶,到處是鮮紅的春貼,確實能顯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春聯(lián)是怎么來的呢?《山海經》里有這么一則故事。傳說東海里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樹,樹頂有一只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樹梢一直彎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朔山住著各種妖魔鬼怪,要出門就得經過這扇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的名字有特別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壘要念“郁律”。兩員神將專門監(jiān)察鬼怪的行為。發(fā)現(xiàn)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此后,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說。于是,那時候,人們每逢過年,便用兩塊桃木刻上神荼、郁壘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門的兩邊,叫做桃符,以示驅災壓邪。唐以后逐漸改為尉遲恭、秦叔寶。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政變,殺死兄弟,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每夜好像聽見寢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磚瓦,奇呼怪叫。唐太宗無奈,把這件事告訴了群臣。唐開國功臣大將秦叔寶自告奮勇愿意到宮門口守夜驅鬼,另一位開國功巨大將尉遲恭也愿意陪伴守夜。當晚兩人全身披戴盔甲,手執(zhí)武器,在寢宮門口守了一夜。唐太宗果然睡了個好覺,接連幾天,唐太宗身體逐漸康復,不忍心再讓兩位大將持續(xù)守夜,于是便命人將兩位大將的威武形象畫下來,把畫像貼在門上。此事傳播開來,尉遲恭和秦叔寶漸漸被奉為門神。
由桃符演變成春聯(lián),據(jù)說是在五代時候,五代十國中的后蜀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學士辛寅遜在桃符版上寫兩句吉語獻歲,他不中意辛學士的作品,以其詞不工,就自己提筆寫下:
新年納余慶
嘉節(jié)號長春
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此后,文人學士把題春聯(lián)視為雅事,題春聯(lián)風氣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宋代,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已成為一種士族習俗。王安石《元日》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可說明這一點,在宋人筆記中,也記載了文人喜歡書寫春聯(lián)的風氣。如張邦基《墨莊漫錄》述蘇東坡在黃州,于近歲除時,訪王文甫,見其方治桃符,遂戲書一聯(lián)于其上云:“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元代初年,著名書畫家趙松雪一次過揚州迎月樓,主人求趙松雪為其春聯(lián),趙松雪題曰:“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lián)P州第一樓!贝郝(lián)的內容與酒樓非發(fā),主人大喜,以紫金壺奉酬。像趙松雪寫的這種春聯(lián)已被當作交際的禮品來看待了。
據(jù)說春聯(lián)真正普及于民間,用紅紙書,而成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陳云瞻的《簪云樓雜記》上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來潮,命令公卿士庶,門上一定要貼出春聯(lián),表示一番新氣象。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間觀賞各家的春聯(lián),以為娛樂。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家沒貼春聯(lián),便遺侍從去查問究竟。原來那家主人是閹豬的,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年前事忙,尚未請人代筆。太祖聽后,叫人取來文房四寶,欣然揮毫道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毙攀帜閬,語氣不凡。侍從捧著對聯(lián),交給了閹豬人家。后來閹豬主人獲悉是皇上御筆親制的對聯(lián),便裝裱起來,掛在中堂,視為家寶,每日燒香敬奉。據(jù)說,春聯(lián)兩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從那時起,春聯(lián)在廣大農村鄉(xiāng)鎮(zhèn)廣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聯(lián)有“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等,家家戶戶年前貼春聯(lián),把春節(jié)點綴得春意盎然,喜氣洋洋。
古時春節(jié)還在門窗上畫雞,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绷笕张磐炅,才輪到初七是人日。為什么這么個捧法呢?古時有本叫《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服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yǎng)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后。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雞、狗養(yǎng)在屋里,接近人,豬羊次之,牛馬另有欄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后面?磥砗笠徽f似乎最有道理。為什么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后呢?這問題古書上沒有提及,古人雖不曾發(fā)現(xiàn)進化論的道理,但作為能創(chuàng)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的人類要比低一等的動物出現(xiàn)得較晚,是合乎生物進化的原理的。春節(jié)人們畫雞可能因為初一是雞日。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春節(jié)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征著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jù)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后就逐步改為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后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俄n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作者: 通訊員:--
(責任編輯:王艷)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