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學即古代國立大學,西周已有大學之名,《大戴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 道”。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設五經博士,弟子50人,為西漢太學遺址已 無跡可尋,唯一保留的太學遺址最早者就只有東漢太學了。
太學遺址位于偃師縣佃莊鄉(xiāng)太學村,原東漢洛陽城東南部開陽門外。太學是我國古代 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東漢太學始建于建武五年(26年),建武二十七年(51年) 建造太學講堂,“長十丈,廣三丈”。至順帝時達到空前規(guī)模,“凡所結構達二百四 十房,千八百五十室!睗h質帝時,太學學生多達3萬余人,王充、張衡等都曾就讀于 該太學。解放后經勘察發(fā)掘得知,太學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夯筑房基排列有序, 井井有條。
漢靈帝時著名書法家蔡邕等,以隸體書丹刻經石46塊,立于太學講堂前。 魏文帝黃初五年(224年)復興太學,正始二年(241年)又立石經28塊,每字以大篆、 小篆、隸書三體書就。西晉仍依漢魏之制復興太學,武帝初年有太學生3000余人,至 泰始八年(272年)已達到7000余人,咸寧四年(278年),太學再度繁榮,太學生“ 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時集萬余人!碧珜W遺址內立西晉石碑1通,高不可攀3.22米, 寬1.10米,碑額隸書,“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23字, 記載了西晉太學的盛況和教育制度。中國在近兩千年前就有如此規(guī)模宏大、師生眾多 的太學,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