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赫一時的裴氏家族
由河南巡撫劉樹堂作序的《祥符縣志》,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問世。在這部縣志中,記載了晚清祥符裴氏一家10個人的簡況,并為其中兩人立傳。該志所載的裴氏10人中輩分最低,年紀最小,官職也最低的是長期居住在開封徐府坑街的裴維信。
裴維信(1859—1948年),字實甫,光緒舉人,曾任知縣。民國時期,他參加了開封名人肖吉甫、張中孚、蔣恢吾等組織的衡門詩社。其部分詩作收入《衡門社詩選》和《衡門社詩鐘選》。裴維信出生于咸豐末年,成長于同治時期,在光緒、宣統(tǒng)兩朝當過小官。民國時期,他曾一度活躍在汴梁詩壇,他有幸迎來了開封解放,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他于1948年年底無疾而終,平靜地告別人生,享年89歲。所以,裴維信只是清末的一個普通基層文官,雖有文釆,卻無特殊事跡。
光緒年間官方主持編纂《祥符縣志》時,卻記載了包括裴維信在內(nèi)的裴氏家族中的10個人。概略地說,裴維信一家三代,代代有人被記入《祥符縣志》。為什么要用這么多筆墨記載他的一家?他們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經(jīng)初步研究分析,主要有三點:一是他家重視文化教育,兒孫們的科舉成績優(yōu)異。故該志具體記載了他家5人中舉,其中3人成進士,一人為翰林等。二是他家當官的人多,三代中共有7人當官為吏,不僅有州、縣一級的地方官員,而且有人在京師任職。當時,他家在京師擔任要職的不止一人,如有人在翰林院任編修,有人擔任刑部員外郎等。三是裴維信的上代完全忠于清朝,死心塌地地為清朝賣命。在他的上兩代中,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而犧牲的,共計有4人。所以,清朝政府不僅表彰他們,而且賜予他家云騎尉世職。所以,晚清祥符裴氏曾顯赫一時。
一家三代10人入《祥符縣志》
具體來說,《祥符縣志》記載了裴維信一家三代,其中,包括其祖輩兩人,父輩4人,以及他的兄弟們4人。
據(jù)1946年洛陽裴志璽修訂的《裴氏世譜》:晚清祥符裴氏并非土生土長的開封人,他們的祖籍是山西聞喜。在乾隆末期,由于裴維信的曾祖父裴振遷入開封,才形成晚清祥符裴氏。
裴振曾任河南密縣知縣和安徽亳州知州,他離皖至豫,在開封城內(nèi)定居。隨他遷入并定居開封的,是他的五子裴奉曾和六子裴雋。由于他倆在開封入學和久居,而更改籍貫為河南祥符。從裴振遷入開始,到清朝滅亡為止,前后不足一百二十年。在這百余年中,裴維信一家共有四代人生活在開封。這就是裴維信的祖父一代,父輩一代,裴維信本人一代,及其子侄一代。因裴維信的祖母和父輩共4人,全是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而死亡,使他家得到了清朝賜給的云騎尉世職。再加裴維信一代及其父輩在科舉考試中成績優(yōu)異,從而使他家多人能夠做官,有人還做了高官。如裴維信的胞兄裴維侒,后來成為花翎二品銜的官員。因此,《祥符縣志》才用較多筆墨記載他家三代10人的事跡。
具體來說,《祥符縣志》記載的裴氏成員,有第一代的兩人,第二代的4人,第三代的4人,共計10人。
裴氏第一代
第一代,指裴奉曾一代!断榉h志》記載了其中的兩人。這就是裴奉曾妻裴朱氏和裴奉曾之弟裴雋。
在《祥符縣志》卷十八人物志中,有裴朱氏傳:“裴朱氏,祥符人,刑部員外郎季芳、知縣季勛母。次子仲平,游幕于溫,迎氏就養(yǎng),長子孟昭隨侍。咸豐三年,粵匪由汴竄溫,闌入寓,刀擊仲平背,欲脅去。氏指賊痛罵,賊威嚇不屈,中喉死。孟昭、仲平均遇害,俱蒙旌恤。孟昭等另有傳。”這是一份幾十個字的婦女小傳。當時一般婦女的傳記,多為贊揚貞婦烈女,而裴朱氏傳則是表彰她及兩個兒子對抗太平天國。剛剛?cè)爰榉呐崾系谝淮瑸榫S護清朝統(tǒng)治,包括一名婦女在內(nèi)的3個人,同時被害于河南溫縣。所以,清朝充分肯定他們,并撫恤其家屬和后代。這不僅使他家很快有了聲望,而且十分有助于后代的進入仕途。
裴雋本是布衣,因他有著作,所以,在《祥符縣志》卷十九經(jīng)籍志中,記載了他的作品名稱:《吟藥室詩文稿》和《逸叟畫譜》。根據(jù)著作的名稱,可以大體判斷,作者裴雋是一位能寫詩、懂繪畫的文人,他雖無官職,卻是入志的儒雅之人。
裴氏第二代
第二代,指裴奉曾和裴雋的兒子們。這一代共計有4人被記入《祥符縣志》,他們是裴孟昭、裴仲平、裴季芳和裴季勛。由于裴雋無子,裴奉曾的五子裴季芳,為其嗣子。
裴奉曾的長子裴孟昭、次子裴仲平均無功名。但他兩人在太平軍攻陷溫縣時,采取了堅決對抗的態(tài)度!断榉h志》在裴朱氏的傳中,記載了他倆與母親同時被害的情形。
裴季芳和裴季勛則因科舉考試成績優(yōu)異,而被寫入《祥符縣志》的選舉志中。裴季芳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次年中進士。裴季勛在咸豐元年(1851)中舉,也在次年中進士。他倆中進士的時候,都很年輕,都是剛剛20出頭。裴季勛是咸豐二年恩科。而根據(jù)《祥符縣志》的準確記載,在他兄弟兩人中進士的時候,整個祥符縣只有6個人考中進士。也就是說,在這兩科的祥符進士中,裴家竟占了1/3。現(xiàn)在,北京孔廟所保存的清代三朝的進士題名碑中,在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題名碑上,可以清楚看到“裴季芳河南祥符人”等字。
裴季芳入仕后,由內(nèi)閣中書升為軍機章京,做過起居注主事。他在整理、繕寫咸豐四年至六年的軍機處檔案時,曾擔任總校對職務,因能圓滿完成任務而得以提升。同治五年,他升任刑部員外郎。當時的京官收入少,《祥符縣志》說他能“處之怡如”!断榉h志》在卷十七人物志中,為裴季芳立傳。傳中對他贊譽頗多。但是,《祥符縣志》對其弟裴季勛為官的記載,僅有6個字,“貴州即用知縣”。對其在咸豐十一年為征稅殉職事,卻只字未提。再查貴州的地方志,如《貴州通志》、《遵義府志》、《桐梓縣志》等,卻對他因稅而亡的前因后果,記載頗為翔實。
裴氏第三代
第三代,指裴維信堂兄弟4人。他們是裴季芳的兩個兒子裴維儼、裴維俊,以及裴季勛的長子裴維侒、次子裴維信。
由于裴維俊、裴維侒和裴維信3人都曾經(jīng)中舉,所以,《祥符縣志》卷四,準確地記載了他們考中的時間及名次。
裴維俊與堂弟裴維侒,在光緒元年同榜中舉。裴維信幾經(jīng)努力終在光緒十九年中舉。
裴維儼無功名,但在其父裴季芳的傳中,記載了他任刑部主事。同時還記載,裴維俊任山東知州。另據(jù)民國時期所編《濟寧府志》,裴維俊在光緒二十二年代理了濟寧知州。
裴維侒是這一代的佼佼者,他一生仕途平坦,步步高升,最后成為花翎二品銜高官。在清代即將滅亡之際,他是京師的主要行政負責人之一。他在光緒三十三年曾署順天府府尹,宣統(tǒng)三年任順天府府丞!断榉h志》記載,裴維侒在同治十二年被河南選為拔貢,送入京師。他的履歷檔案記載,當時他參加朝考成績極佳,得了一等第二名。因而,他18歲時就成了七品小京官,開始步入仕途。不久,他又考中舉人和進士,而且進了翰林院,成為裴家唯一的翰林。他結(jié)束翰林院的學習時,當時的工部尚書、皇帝的老師翁同龢力主把裴維侒留在翰林院任職!断榉h志》雖記載了裴維侒任翰林院編修,但未能反映他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政治主張和突出表現(xiàn)。裴維侒才華出眾,卓有見解。
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清廷內(nèi)部發(fā)生了主戰(zhàn)主和的激烈爭論,裴維侒滿懷愛國熱情,堅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反對割讓臺灣。他當時才39歲,能以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1895年4月23日)寫出《為輕議割地恐啟各國貪利之端折》。這是一份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目前,研究甲午戰(zhàn)爭的兩岸學者,都重視并運用了這份奏折。他還有大量詩詞和其他作品留世。
看到新中國成立的裴氏舉人
裴維信追隨父兄,幾經(jīng)努力,在30多歲時終成舉人。但是,他走的是漫漫科舉之路。《祥符縣志》記載,早在光緒八年,他就是優(yōu)貢了,后來,又經(jīng)過十一年努力,他才得以中舉。他雖未考到滿頭白發(fā),但也把年輕人的銳氣磨下了許多!断榉h志》記載,他的官職是光山訓導。經(jīng)查對歷年的《大清爵秩全覽》,他自光緒十五年四月開始擔任這一職務,一直到光緒二十八年,前后十幾年職務不變。光緒二十八年錫良任河南巡撫時,力主停止依靠捐納人占據(jù)官位,這樣,才使長期不能補缺的舉人、進士有了提升的機會,F(xiàn)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一份裴維信履歷說明,由于錫良主張的得以實施,才使裴維信等有機會得以升遷補缺。裴維信在光緒二十八年,終于有了升任知縣的機會。于宣統(tǒng)二年和三年,他擔任了陜西白水縣和甘泉縣知縣。
不久清朝滅亡。由于他科舉考試不順,當官也不順,所以,清朝滅亡之后,他也不太頑固。他不像當時的多數(shù)遺老那樣關(guān)注子孫,他既沒有經(jīng)濟條件送兒孫出國留洋,以求升官發(fā)財,也無能力親自調(diào)教兒孫當官為吏,所以,他的子孫多在鐵路、郵政、教育、醫(yī)藥等部門從事一般工作。民國時期,他和滿堂兒孫們過著平民生活,與世無爭。他的晚年十分恬淡清靜,才使他長壽,成為看到新中國成立的一位晚清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