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充滿漢字文化魅力的土地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1 11:31:4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漯河這片土地,到處都充滿著漢字文化的魅力。
舞陽
沙澧兩彎碧水,不知清澈了千年還是萬年,但我們確鑿地知道,這片土地,舞水之陽,八九千年前,哺育過一片叫賈湖的文化遺存。
捕魚養(yǎng)豬,古漯河人,汲自然清流,馴莽原野獸,用高度的智慧,豐潤了自己的物質(zhì)依存;實事證明,賈湖人有吃不完的稻,能樂陶陶地制陶,會把吃不完的稻谷發(fā)酵后制成甘醇的酒,盛放保存于自制的陶罐。
神奇的是,他們沒有止步于物質(zhì)裹腹,文化之花,已植根沃土、汲取清流,悄然開放。精致的骨笛,清音裊裊,飄蕩了八九千年。八九千年前,在漯河古地、舞陽之屬,賈湖人手把美酒,和著笛韻,歡歌跳舞。舞陽者,舞水之陽,一個“舞”字,巧妙神奇地勾勒出賈湖人歷史的狂歡。
更神奇的是,他們努力在一片片龜甲或獸骨上,契刻出一個個神秘符號!難道,賈湖已不滿足于物質(zhì)感官,想要將自己的智慧記憶、幸?鞓,向歷史的殘片上永存?遺憾的是,這些莫名的契刻符號,我們至今未能破解。興奮的是,這些刻于龜甲獸骨上的符號,存留著文字模糊的蹤影?隙ǖ氖,精細復雜堪比骨笛制作的契刻符號,絕不應是賈湖人率意為之。更肯定的是,契刻符號,與后來成熟的甲骨文一樣,體現(xiàn)了古老漢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
契刻符號,是不是就是漢字的雛形,我們不敢斷定,但是,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已明明白白地表明,學界對漯河賈湖契刻符號的高度認可與肯定!
召陵
沙澧河水又靜靜地流淌了幾千年,夏商變遷,春秋風云,不管是郾城古城,還是召陵會盟,一切顯得那么真切而又遙遠。兩漢時期,古今經(jīng)學紛爭、漢字文化繁盛,讓沙澧大地靜水流深、靜謐而喧騰,厚重而永恒。
“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如是說。
許慎,這位飽學儒士,性情淳篤,被舉孝廉。他五經(jīng)無雙,歷任南閣祭酒,再遷洨長。他親歷古今經(jīng)文之爭,意識到文字的重要,于是舉洨長不就,退而歸隱,在汝水之濱、召陵崗下,做起了又一次讓“天雨粟、鬼夜哭”壯舉。
整理漢字、編纂出世界第一部字典,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不算什么。但在刀刻手抄、簡卷散失、謬誤流傳的兩漢,要系統(tǒng)編纂出洋洋灑灑數(shù)萬字的字典,談何容易。我不知道,他要占用閱讀、比照核對的竹簡資料有多少,我不知道,他要用去的竹簡木牘有多少。我只知道,他青燈黃卷、皓首窮經(jīng),《說文解字》歷十年而草成。我只知道,性情謹嚴、為事慎重的許慎,寫成《說文解字》后,又歷二十年修改,才在病重的晚年,讓兒子許沖獻書皇城。
那輛牛車,載著一車重重的竹簡、載著他三十年的心血、載著震爍千古的《說文解字》,從沙澧河畔、召陵岡下,吱吱呀呀地輾向洛陽京城。
從此,中國的文字方陣變得更加井然有序、生機勃勃,中國的文化天空更加絢麗多彩、精彩紛呈。許慎這位偉大的先賢,在郾漯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個人漫長的三十年,煅鑄出偉大的民族豐碑,讓漢字的精魂在華夏的蒼穹,飛翔三百年、三千年……
自此,漢字流變加速,漢字文化精彩紛呈,演繹出一迭迭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漢字文化劇幕。以漢字書寫為根本的書法成為多變而唯美的藝術,蔡邕鐘繇王羲之,一位位書法大家開始在不同時期從歷史中列隊走來;以漢字運用為能事的文學變得博大而豐富,魏晉風骨唐詩宋詞,記載中華文明的文學寶庫變得更加浩瀚華贍光耀中西古今。
臨潁
漢字被藝術地曼舞成文學、漢字被神妙地揮灑成書法、漢字被精致地雕琢成碑刻,就形成歷史上少有的文化“三絕碑”現(xiàn)象。“三絕碑”全國多處,漯河臨潁繁城的“三絕碑”最早。
臨潁繁城“三絕碑”,是《說文解字》成書百年后,漢魏政權禪讓更替的文字見證,是漢字文化對歷史真實永恒的藝術映像。
夕陽的金光里,我們登越受禪臺,走近“三絕碑”,隔著兩千年的時空,觀看了一幕獨特的歷史流變。
上古堯舜禹的禪讓令人神往,但那只是遙遠的傳說。歷史上禪讓的記載,確有那么幾筆,但是,這所有的禪讓,唯獨這次來得最為隆重、最為真切,記載翔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我不懷疑曹丕導演的禪讓背后,藏著一大把虛偽,但氣勢宏偉、堅強佇立至今的受禪臺,說明這次禪讓活動進行得多么優(yōu)雅從容。權力的杖柄,讓多少人垂涎不已,它無邊的魔力,讓中原一次次流血漂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象,絕不僅僅是曹操詩歌的夸張。但這次禪讓,卻真正做到了權力的和平過渡交接,盡管劉協(xié)決不可能那么心甘情愿地交權,最終卻在“天意”和“民意”面前,恭恭敬敬地交權了。四百年的大漢政權降下了帷幕,雖然悲壯,卻避免了再次流血漂櫓、生靈涂炭。
有趣的是,禪讓的經(jīng)幡,一經(jīng)曹丕祭起,就在中國歷史上花開花謝幾百年。自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皇位于曹丕,到公元965年后周皇帝禪讓皇位于趙匡胤,尤其是中間三國兩晉南北朝,禪讓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線,成了此開彼謝、彼謝此開的繁花。雖然花開花謝間,仍少不了腥風血雨,但禪讓,卻讓這段繁復的歷史,少了幾縷冤魂,多了幾分可愛。
曹丕皇帝的豐功偉績,就用奇妙的漢字,組成華麗的文章,寫成絕倫的書法,華美地鐫刻在獻帝廟內(nèi)的兩通石碑上,世人譽之“三絕碑”。
我們實在感慨于這兩通三絕古碑。司空王朗的撰文,用華美的文字,歌頌了一件劃時代的禪讓盛事,辭妙論深,氣勢磅礴。尚書梁鵠,用遒勁的筆法,奉獻了一手絕世好字,絕對的書法翹楚。侍中鐘繇,這位楷書鼻祖,用刻刀鐫就1800年風華,每個筆劃,都浸潤著年代的風煙。
可以說,漢字經(jīng)許慎整理后,流變加快,效能大增,兩通“三絕碑”就是極好體現(xiàn)。在這里,漢字真正彰顯了“王政之始”、“前人垂后”、“后人識古”的功能。三絕碑,用漢字將禪讓盛事推到一個新高度,為當代和后世,平息了多少紛爭,減少了多少流血,王政之始的要義,得到了詮釋和體現(xiàn)!漢字由篆而隸、由隸而楷,流變加速,書法大家開始群星燦爛,“三絕碑”是漢字書法文學燦爛星河中絕亮的一顆。
郾城
驅(qū)車郾城,在郾城實驗中學校內(nèi),見到了彼岸寺經(jīng)幢,即“龍塔古篆”。
彼岸寺,汝水北岸規(guī)模宏大的一座寺廟,最早建于何年,在戰(zhàn)火中歷經(jīng)幾多浩劫,已不可知。但可知的是,韓愈、杜甫、劉長卿、蘇軾、蘇轍、元好問等文化大家都曾駐足過郾城;可知的是,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契宗大師募捐重修彼岸寺,為作紀念,修起了矗存至今的“龍塔古篆”。
龍塔古篆造型古樸、浮雕生動逼真,碑文小篆字形優(yōu)美、線條流暢圓潤,是超越佛教藝術的文化珍品。
北宋時期,楷書已成為書界正統(tǒng),但這座碑銘,卻用古樸優(yōu)美的小篆鐫刻,令人有些費解。也許因為小篆筆畫復雜、形式奇古、形體優(yōu)美?也許因為小篆承古載今、內(nèi)涵意韻深厚?
但我更愿意相信,浩淼的歷史長河與廣袤的中原大地,偶然與必然間,在彼岸寺相撞,在龍塔古篆的經(jīng)幢上打了個大大的堅實的結!
自古及今,汝水東流北構,蜿蜒十華里,澆灌滋潤許慎墓園的青青翠柏。公元976年~983年,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許慎故里,郾城汝水北岸,龍塔古篆即彼岸寺經(jīng)幢建造。公元986年,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徐鉉等人奉詔校定《說文解字》,皇命親詔,徐!墩f文解字》,成為一千多年來影響最大、最為完善的《說文解字》版本,許慎及《說文解字》在當時的影響,可見一斑。不能不說,許慎故里修建佛教經(jīng)幢,鐫刻用篆文而非楷書,與許慎這位先賢有一定聯(lián)系。
小篆如屹立千古的長城一樣、是強悍秦王朝的精血結晶。小篆形體,體現(xiàn)了漢字的一切規(guī)律,體現(xiàn)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而正是許慎,用一部《說文解字》,將小篆進行了系統(tǒng)而規(guī)律的整理。自此之后,漢字更變得井然有序,光華燦爛。文化高度發(fā)達的北宋,對許慎及《說文解字》認識深刻、崇拜有加,是極其自然的事兒。
本為紀念重修彼岸寺而修建的佛塔,其意義已遠超佛教。古塔古篆,與《說文解字》的小篆相互印證,與“三絕碑”的隸楷相互映襯,使漯河漢字文化的天空更加閃亮。
而今,賈湖一汪靜水不語,一園綠蔭深深,它用靜寂得近乎荒僻的深沉,傳遞著古老的厚重,如同簡潔的契刻符號。許慎墓園那抔寧寂的黃土,早已定格為漢字文化的絕對圣地,接受著文明的膜拜。 “三絕碑”深藏一隅,守護著漢字的莊重大氣。龍塔經(jīng)幢的古篆,洋溢著漢字的精魂。無論是舞陽還是召陵,無論是臨潁還是郾城,漯河這座新興的食品名城,都在用它厚重的漢字的文化,耀眼地點綴中華文化的天空。
(作者:網(wǎng)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