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受禪臺隨想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23 11:47:2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原以為,各種文獻、歷史著作中的受禪臺,應該是香火繚繞,游人如織的,沒想到,身臨其境卻是孤零零的一個土堆,如此的寂寥、荒漠和凋敝……
這難道就是書中所寫,位于漯河繁城的受禪臺嗎?遙想當年,該是何等的氣勢和壯觀?那壯觀里又寫滿多少的秘密和故事。∥宜坪蹩吹搅藵h獻帝劉協(xié)那張表情復雜的臉:有痛苦、無助,有無奈、解脫……我甚至猜想:這痛苦是因為受制于人,而不得已做出的讓步之舉?或是大勢已去,空留壯志的無可訴說?抑或是,曹軍大兵壓境,迫使他在生與死之間做出選擇?而解脫,是不是從此不問朝政,而專心侍農(nóng)?
亦或許,受禪臺如今這樣子,正是漢獻帝所思所想。唉,最好消失不見,消失得干干凈凈,徹徹底底,才好呢!那是什么?是拱手交出大好河山的見證啊,這么屈辱的事,怎么可以立碑呢?歷史,往往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百年過去,千年過去,人民還能記住他、歌頌他、紀念他,那才不枉是明君慧主。
盡管受禪臺讓漢獻帝受盡屈辱,聲名掃地,但那是屬于政治范疇,是他那個時代所無法左右的。如果撇開政治,就情感而言,歷史上的漢獻帝也是一位敢愛敢恨的王。只可惜,他生不逢時,被各種利益集團所左右,活在一個窩囊又憋屈的時代。他作為漢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九歲就登基,試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當回大漢朝的十八班威儀。但世事難料,大漢江山的確氣數(shù)已盡。他不僅見識了董卓的淫威,目睹了郭汜的無禮,還品嘗著曹家父子的專橫霸道,事事仰人鼻息,處處受制于人。
歷史波瀾不驚地往前走著。說波瀾不驚,其實不過是表面。暗地里,以曹氏父子為利益集團的爭奪正忱戈待旦,虎視眈眈。曹操死后,面對只剩一具驅(qū)殼的漢王朝,漢獻帝心知肚明,無力回天,為避免刀槍殺戮,生靈涂炭,他選擇繳槍不殺,在禪讓中和平交接了一切。因此,繁城受禪,是主動,又是被動,主動是為了顧全大局,不被屠城,保全黎民百姓,被動又是主動中的無奈之舉。
自古亡國之君下場很慘,但曹丕為什么就沒有殺漢獻帝呢?這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一個謎。據(jù)說,漢獻帝之后不僅免遭殺戮,還被封為山陽公,有自己的領地,可以在自己的領地頒布法律、法令。他廣施仁政,親民愛民,還利用自己的醫(yī)學知識救死扶傷,口碑極好。據(jù)說在農(nóng)村,“中藥不還價,針灸不要錢”就是漢獻帝劉協(xié)留下的規(guī)矩。
歷史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已經(jīng)取得絕對權(quán)力的曹丕,則希望這個見證永久存續(xù)下去。這不僅是他榮譽的象征,更是他能力和胸懷的象征,他要向世人鄭重宣布:我曹丕大公無私,萬眾敬仰,連大漢皇帝劉協(xié)都主動投誠了,不信你看,受禪臺就可以證明呀。
說到底,受禪臺是恥辱也好,炫耀也罷,就擺在那,任憑后世功過評說。據(jù)說當年建成時,占地十余畝,臺高十丈,從下到上,八十一級,全部由青石鋪成,并圍以白玉雕欄,寓意“九九歸一”。“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著數(shù)萬人陪位。”足見有多排場。
有受禪臺就有“受禪碑”。“受禪碑”就是用來記事的,共兩座,一曰《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無非是四十六位公卿將軍勸說曹丕當皇帝的奏章。二曰《受禪表》,記載受禪的過程、時間、原因和地點。另外,也少不了對曹丕的溢美之詞,不過,后人多集中在何許人寫,藝術(shù)價值怎樣,至于宣揚的好人好事和生平功跡,且不論有多少水分,即便真的想刻進石碑不朽,怕也只有考古學家們感感興趣,歷史學家們則要審視和懷疑一番。這一點,估計是曹丕沒想到的,他不僅要承受對內(nèi)容尷尬的永遠質(zhì)疑,恐怕還要背負對忠厚的褻瀆。而漢獻帝劉協(xié),置之死地而后生,早已把一腔抱負,愛民情懷撒向民間,他活得自在、充實,沒了宮廷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也就沒了寢食難安、輾轉(zhuǎn)反側(cè),從這個角度說,漢獻帝又是因禍得福,是成功者。
歷史湮滅了風云,也湮滅了跌宕起伏,美與丑,錯與對,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也只有留給人們評說了。
(作者:網(wǎng)絡來源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