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上流淌著沙河調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7/1/19 16:16:45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沙河上流淌著沙河調
俺村過去玩過戲,漯河最早的科班就是俺村上一個叫于大妮的富戶出資辦的。如果辦到現(xiàn)在,興許就是地方戲中的“富連成”呢?上侵皇谴迦艘粫r興之所至,并沒有辦出來什么名頭,更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像樣的“角”來,最光彩的就是在漯河修的戲劇志上留下了一星半點的記載而已,現(xiàn)在不光在圈外,就是漯河專門研究戲劇史的,知道的怕也是微乎其微了。
那時候漯河是大碼頭,被老百姓叫做“河上”,意思大概和下游同樣是碼頭的周口被叫做“口上”一樣,叫起來響亮一些,能讓人記住。既是碼頭,南來北往的人就多,唱戲的走江湖靠碼頭,這些地方自然是他們的謀生之地。據(jù)說,在曾經(jīng)的一段時間里,漯河這么小一個地方,僅能賣票演出的劇場就有十余處,在這里立足的劇團京昆皆有,名角大腕云集,每到夜間,絲竹笙歌不絕于耳,霓虹鑼鼓交織閃爍,僅憑這一點,漯河當時得的“小上海”的雅號就當之無愧。
其實,“演員”、“劇團”都是現(xiàn)在的叫法。顧名思義,“演員”就是演戲的人,“劇團”就是演戲的團體,然而這只是常規(guī)的叫法,F(xiàn)在的戲迷也像球迷那般狂熱,對自己喜歡的演員或劇團像球迷對球隊和明星球員那般崇拜,把自己喜歡的或多少唱出點名氣的演員稱“藝術家”或者“大師”,劇團也要被叫做什么“演藝中心“或者是“演藝集團”等。其實這樣的熱捧也就是讓那些被捧者心里得勁一會兒而已,說到底,不管是演員還是劇團,戲唱不好在村人眼中就啥也不是。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劇團叫“戲班”,演員叫“戲子”。說起“戲子”,還有個笑話呢。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還跟著劇團當“戲娃子”,那天到鄉(xiāng)里唱高臺,途經(jīng)一個村莊,孩子們看到拉了我們的馬車覺得稀罕,攆著車后高叫“戲子”。車上的老師很是反感,一骨碌跳下車就去制止;一個孩子不知就里,還以為車上跳下的人要去打他,拔腿就往家跑。待他跑到家里,氣喘吁吁的老師后腳攆到。人家大人正在門口做針線活,看到孩子哭著躲到了身后,急忙攔住后邊跟來的張牙舞爪的老師問道:“咋了?小孩惹啥事了?”我的老師未待把氣喘勻就擺理說:“他……他叫俺戲子……”孩子家的大人未待老師說完,順手拿手里正納的鞋底照著孩子的腦袋就是一下說:“不虧!不知道人家翻身了?人家不叫戲子了,應該叫圓演子!”那時候我們在馬車上一直等著老師攆上后的結果,看到老師灰頭土臉的上了馬車就急忙問:“老師,攆上了沒有?”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結果,只告訴我們說:“還不如當個戲子呢!”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說“戲子”這兩個字雖然現(xiàn)在聽起來覺得對這個行業(yè)有點大不敬,但在這種稱謂盛行的時代,沙河兩岸的戲卻能伴著老百姓的粗茶淡飯進肚,長了精神,壯了體魄,撐起了蓬蓬白帆在蜿蜒的河床上通江達海。
據(jù)記載,漯河最早流行的是“羅戲”和“眷戲”,這兩個劇種我也只是從志書上知道,具體是什么樣式,不要說我了,就是比我長上一輩的老藝人怕也是沒有見過的。我從史料上得知,這兩個劇種曾經(jīng)于清中葉在漯河風行一時,后被清地方政府以老百姓熱衷于各村跑著看戲而荒廢了農桑,再有戲文中傳播“淫詞俚語,有傷風化”為由給禁了。其實,這些理由只是個幌子,真正的原因則是那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文一般都不受官府待見而已。不管怎么說,風行一時的“羅戲”、“眷戲”從那時起就不復存在了。
曾經(jīng)被明代知縣王季立贊為“江南百貨萃,此處星辰羅”的水旱碼頭沒有了戲的日子是蒼白的,靠賣體力為生的船工和搬運工著實需要精神生活排譴勞動后的空虛,然而,此時的漯河卻因為戲的禁演而陷入娛樂生活的真空。于是,一些外來的戲班和劇種乘虛而入,紛紛登陸漯河,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梆子”、“越調”、“楚劇”、“漢調”等戲班和劇種就堂而皇之占領了漯河這塊戲劇的風水寶地。作為漯河的老百姓,自己喜歡的戲看不成,不喜歡或者不熟悉的也得看不是?而作為漯河的戲曲藝人,羅戲、眷戲不讓唱,那填飽肚子的事不得自己想辦法嗎?“豬往前拱,雞往后刨。”是活人就不能被尿憋死!于是,生活無著的“羅”、“眷”戲藝人不得不含淚腆著臉去給那些占據(jù)了自己的領地、搶了自己飯碗的其他劇種和戲班搭班了,他們需要用勞動養(yǎng)家糊口。
[1][2]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12301-3)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