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的洛陽,自古以來就有數(shù)不清的美景。洛陽八大景是洛陽的軟文化,是洛陽人熱愛地方風(fēng)物的見證——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洛浦秋風(fēng)、天津曉月、銅駝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游,這八景之中有絕美的風(fēng)景,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有動人的歷史故事。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洛都之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其實龍門山色的“色”中,包含著更為復(fù)雜的成分,既包含著龍門石窟和十萬造像,還包含著香山寺和伊水中流等等,有了這些景致為龍門增色,龍門山色才顯得更加美麗。所以,龍門山的色調(diào),是豐富多彩的。
天下山色之美,有各種類型,有各種風(fēng)格,大體上有這樣幾種美可供我們欣賞:一是險峻之美,如華山,懸崖危聳,壁立千仞;二是秀麗之美,如峨眉山,茂林修竹,清俊如少女;三是雄渾之美,如泰山,綿延數(shù)百里,連山到海宇,壯麗無比;四是奇絕之美,如黃山,云海奇絕,松柏奇絕,石頭奇絕,都是叫絕天下而別處所沒有的;五是綺麗之美,這就是我們的龍門山了,就像一幅山水畫,真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寺院有寺院。而且這水,并不是繞山打轉(zhuǎn)轉(zhuǎn)的小溪水,而是一頭撞開龍門的滔滔河水,澎湃激蕩,碧波連連,有聲有色。
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在欣賞龍門山色時,留下詩篇無數(shù)。韋應(yīng)物是從“缺口”也就是“伊闕”的角度來看龍門的,他寫道:“鑿山導(dǎo)伊流,中斷若天辟。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他在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說龍門山“缺口”的形成,并非出自天然,而是因為大禹治水,鑿龍門,辟伊闕,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所以是“鑿山導(dǎo)伊流,中斷若天辟”。他又說:“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講的是游人一旦來到龍門,看到這里的絕佳山水,就忘卻了一切煩惱,久久不忍離去。
白居易觀賞龍門山色,總是從龍門東山或伊河?xùn)|岸起句:“東岸菊叢西岸柳,柳陰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注意:白居易在這里根本沒有提到山色,他寫了花,寫了樹,接下來集中精力寫水,而且說水是“琉璃色”,很透明。他沒有提山色,是因為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秋天,也許是深秋吧,樹木的葉子已經(jīng)枯黃,所以不加渲染了。另外,從來觀賞山色,都要包括山中之物,什么山呀,樹呀,花呀,草呀,都是山色的一部分,甚至連那深山古寺、挑水的和尚、進香的香客,也都是山色的有機組成部分呢。
劉長卿來龍門,是什么都看的,也是什么都寫的。他寫道:“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千龕道傍古,一鳥沙上白。何事還山云?能留向城客。”他不但寫伊水,而且寫佛龕,寫沙灘上的鳥,寫山上的白云,最后還發(fā)出一番感慨?梢姽湃擞^山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體驗。
站在龍門的最高處來看吧!它自西向東逶迤著,漸漸走出了我們的視野,且不去看它。我們只管看眼前的松柏,枝葉茂密而富有生機,是龍門山永不落伍的發(fā)型;而松柏下面的亂石,不是面目猙獰的那種,也不是犬牙交錯的那種,這種巖石可以雕刻出莊嚴的佛像;再看那遠山的林帶,樹種多是松柏,卻并不單調(diào),在冬天也還是青青的,一棵棵挺立著,就像龍門山的值勤衛(wèi)士一樣。所有的晴天,都是為龍門山色鋪設(shè)陽光的,有照相機你就狠狠地照吧,包管美景盡收;所有的大霧天,都是為龍門山色增加朦朧的,大霧如輕紗,模模糊糊,景致更美;所有的下雨天,都是來滋潤龍門山色的,若是春雨,綿綿如織,你就冒雨賞景吧,若是暴雨傾盆,你就看那伊河水面吧,雨珠砸到河面上,亂濺亂飛,沸騰了一河的水;所有的下雪天,都是為龍門山色增添浪漫的,那飛舞的雪花,把山的靜美化為動感之美,龍門山的缺口這時也被雪花拉起了帷幕。雪后,龍門山只剩下兩種顏色:綠和白,綠色是水,白色是雪。游客的心里也只剩下兩個字:簡潔,簡單的是心情,潔凈的是靈魂。
龍門山色,竟是如此簡潔,又是如此豐富。
馬寺鐘聲
在洛陽八大景中,馬寺鐘聲也許是最另類的一個,它沒有風(fēng)景可以描寫,只有聲音讓我們傾聽。
這鐘聲,激越、磅礴、雄渾、嘹亮,它的余音在我的耳畔掠過,猶如歷史深處傳來的一聲嘆息,又如時代列車擦身而過的轟鳴。每個人聽到這鐘聲的時候,都不會無動于衷。
這是一口令人敬畏的大鐘,它誕生在歲月的另一端,離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四個半世紀了,它是明代鑄鐘技術(shù)的一個索引和結(jié)晶。當時國力強盛,鄭和已經(jīng)率船隊下西洋,冶金、鑄造、力學(xué)、聲學(xué)等學(xué)科發(fā)達,為這口鐘的問世創(chuàng)造了條件。
工匠們在鑄造這口鐘的時候,采用了明代常用的工藝:在地上挖好深坑,按設(shè)計好的大鐘模型,分節(jié)制出供鑄造使用的外范,然后經(jīng)低溫陰干,焙燒成陶器,再制出大鐘的內(nèi)范。當陶質(zhì)外圈依次對接的時候,渾然一體的大鐘外范便拼裝而成。
這些必須得做到天衣無縫,若有纖毫之隙,就會順縫“跑火”,招致全盤失敗。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并確保足夠的強度,外范四周要用泥土填滿并層層夯實。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奔瀉而出之時,這口大鐘的靈魂便開始舞蹈,大鐘在火光之中誕生了。遙想當年鑄造這口鐘的情景,哪里是作坊式的生產(chǎn)場景,分明已經(jīng)有了近代工業(yè)的氣概和雛形。
白馬寺在當代最隆重的鳴鐘儀式,不是在春節(jié)進行,而是在元旦進行。陽歷每年12月的最后一個夜晚,洛陽城內(nèi)的文化活動中心就會移到城東的白馬寺。市領(lǐng)導(dǎo)、佛教界人士、文化界人士和新聞記者以及方圓左近的百姓,都來這里聆聽新年鐘聲。
鐘樓在白馬寺的東南角。與鐘樓相對應(yīng)的是西南角的鼓樓。西樓架鼓,東樓懸鐘,“晨鐘暮鼓”便成了平日里的“對臺戲”。而新年鐘聲,每年只響起這一次,儀式莊嚴而隆重。
馬寺鐘聲,在迎接新年的時候必須響108下。
史料上說,馬寺鐘聲非常有名,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建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由于是“釋源”和“祖庭”,所以馬寺鐘聲的分量很重,內(nèi)涵很豐富,聲音很動聽,不唯古人喜歡,今人也喜歡;不唯中國人喜歡,外國人也喜歡。在現(xiàn)場,我看到有韓國和日本游客,他們都肅立在那里聆聽鐘聲。
新年鐘聲每隔10秒鐘響一聲,到新年的零時,正好響了108聲,代表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節(jié)候,時時刻刻吉祥如意。在鐘聲響起的間隙里,你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白馬寺廣場的彩旗和燈火,在鐘聲未響起之前,似乎是營造氣氛的主角,彩旗招展,燈火璀璨。但只要鐘聲一響,全場的主角就是那口大鐘了,仿佛滿世界就只有鐘聲了,一切都讓位給鐘聲,一切都聆聽著鐘聲,數(shù)百年的流連與傳遞,帶著神秘和歷史的滄桑,真是很有韻味。
馬寺鐘聲的韻味,來自于大鐘鐘壁厚度的變化。鐘壁厚薄的合理分配,能帶來極為豐富的泛音。厚厚的鐘唇是高音的主要震源,鐘腰厚度的變化則送出了分音。重達幾千公斤的大鐘,要比小鐘的音質(zhì)好得多,只要重重地撞擊一次,鐘聲就能持續(xù)幾分鐘。最后繞梁不絕的是余音,是最低的基音,正是這種嗡嗡聲,蘊含著韻味,傳遞著莊嚴。
金谷春晴
到雅致一些的飯店吃飯,常會看到飯店的包間以“洛陽八大景”命名,金谷春晴赫然其中,看起來一片明媚,引得食客的心情也燦爛起來。
是的,金谷春晴應(yīng)該是明媚的,單從它的名字上理解,便可想象其光華無限。然而,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金谷春晴這四個字總是摻雜著不絕如縷的傷感。譬如唐代詩人杜牧就曾作詩《金谷園》,滿懷惆悵地哀嘆:“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fēng)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一副春色難入眼、憂愁自上心的模樣,以致心胸豁達的白居易不得不意味深長地勸慰“杜牧”們:“莫悲金谷園中月,莫嘆天津橋上春。若學(xué)多情尋往事,人間何事不傷神?”金谷春晴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故事,令文人們?nèi)绱怂贾畟?不急,咱先游覽一下金谷春晴的載體——史冊中的金谷園。
為什么只游覽“史冊中”的金谷園呢?因為現(xiàn)實中的金谷園早在1000多年前便從人間消失了。記者曾到孟津縣送莊鎮(zhèn)一帶(據(jù)考證,這一帶是金谷園的遺址)采訪,眼前所見唯有殘雪枯草。附近的村民打趣道,就連他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也未曾見過真正的金谷園!
耳聞目睹自然令人沮喪,甚至讓人懷疑金谷園是否真的存在過?苫厮輾v史,金谷春晴這四個字卻又分外奪目,不可磨滅。據(jù)說金谷園是西晉大富豪石崇的別墅區(qū),為當時最有名的私家園林,因金谷河水環(huán)流其間而得名。園中山水之秀美,建筑之豪華,連那些皇家園林也蓋莫能及。這方面,西晉著名的文學(xué)家潘岳,也就是中國第一美男子潘安應(yīng)該最有體會。潘岳是“金谷二十四友”(西晉文人社團,包括潘岳、石崇、左思等24人)之一,經(jīng)常受邀到金谷園游玩。他曾作詩吟詠金谷園:“田溪縈曲阻,峻阪路逶迤。綠池泛淡淡,青柳沼依依。檻泉龍鱗澗,激波畫珠棟……”借著潘岳的這首詩,我們可以大致想象一下金谷園的全貌:方圓幾十里內(nèi),清溪環(huán)繞,水聲潺潺,鳥鳴啁啾,魚躍荷塘,奇花異草爭香斗艷,亭臺樓榭錯落有致。及至陽春三月,園內(nèi)風(fēng)光更勝,柳絲婀娜,百花吐艷。難怪唐代詩人劉禹錫要一往情深地贊嘆“金谷園中鶯亂飛,銅駝陌上好風(fēng)吹。城東桃李須臾盡,爭似垂柳無限時”了。如此絕世美景,哪個不癡迷?誰人不陶醉?金谷春晴理所當然要被文人墨客所推崇,位列“洛陽八大景”了!
洛浦秋風(fēng)
早春二月,筆者在洛浦公園漫步,望著柳條上綻出的新綠,聽著鶯燕呢喃,想從現(xiàn)實的春色之中,努力修改出一幅“秋風(fēng)圖”,無奈總不能如愿。
不知不覺走到澗西的秋風(fēng)園,反復(fù)念著“秋風(fēng)”二字,忽有感悟:秋風(fēng)本就無色無形,我何必執(zhí)著于它是否具體存在?春風(fēng)暖,秋風(fēng)涼,只是人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一種感覺,這感覺是可以儲存的,是可以轉(zhuǎn)化為深刻而永久的記憶的。“洛陽自古多才子,無人不詠洛陽秋”,這秋,可以是眼下人們感知到的秋,當然也可以是人們記憶中的秋!
人們記憶中的秋天,多與凋零、蕭瑟等悲涼的情狀聯(lián)系在一起,與此情狀相應(yīng)的秋風(fēng),似乎總裹挾著“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的凄涼。而我記憶中的洛浦秋風(fēng),不僅沒有半分肅殺之氣,反而清凈、纏綿,極其柔美浪漫:
初秋的傍晚,夕陽西下,彩霞滿天,洛水之畔,游人如織。正是有些燥熱的時候,秋風(fēng)來了!它從群山的縫隙中鉆出,吹著輕巧悅耳的口哨從人們的耳旁調(diào)皮地掠過;它搖了搖岸邊的細柳,那柳樹的枝葉間悄悄透出了秋的紅暈,隨風(fēng)婆娑起舞;它親了親洛河的面頰,洛河立刻戰(zhàn)栗著身體,泛起了一層一層波紋,那波紋一圈一圈地漾開去、漾開去,漩渦里盛滿了甜蜜,恰如洛神傾倒眾生的笑靨,令人心曠神怡。
洛浦秋風(fēng)個性復(fù)雜,既有柔和纏綿的一面,更有清越豪放的一面。在壯闊的歷史背景下,洛浦秋風(fēng)點染出的色彩是斑斕的,有一百個人,就能對這色彩生發(fā)出一百種感觸。
在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周公的調(diào)色盤上,洛浦秋風(fēng)是金色的。這位崇尚“敬德保民”儒家學(xué)說的領(lǐng)軍人物,在輔佐周成王建功之后,曾率領(lǐng)著一群功臣來到洛水之畔,大擺曲水之宴。據(jù)說在這場酒宴上,周公發(fā)明了一種新的飲酒方式:參與酒宴的人在洛水旁席地而坐,將叫作觴的木制酒具放在洛水中,任它從上游往下游自行漂流。觴在何處羈絆打旋兒,離此處河水最近的人就要飲酒一杯。“濫觴”一詞就源于此,它起初寓意江河之源水勢甚小,只能浮起小小的酒杯,后來又被借用比喻事物的起源、開端。
唐代,洛河水量浩大,桃李夾岸,楊柳成陰,芳草鮮美,長橋臥波,帆檣林立,四季風(fēng)景如畫。尤其是到了“金風(fēng)消夏,半月橫秋”的夏秋時節(jié),更是充滿了詩情畫意。洛浦秋風(fēng),就從這詩情畫意的背景中跳躍而出,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垂青,躋身“洛陽八大景”之列。在那個時刻,洛浦秋風(fēng)的姿容光鮮可愛,它掠過洛水的身影中,有著繁華、富貴的矜持。
憑水臨風(fēng),懷想先人們逐水而居,在洛水邊13次建起了都城,這滔滔的洛河水,曾閱歷了多少人世悲歡!古人云:“古今多少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其實,要知歲月沉浮,何須如此麻煩?只須到洛水之畔,聽聽洛浦秋“聲”就好了,那柔柔的秋風(fēng),自會呈給你經(jīng)歲月洗禮后的所有真相。
天津曉月
天津曉月,是洛陽八大景的第五景。寫天津曉月,離不開天津橋。天津橋的位置,有新舊兩種說法:舊說它在洛陽橋東不遠處,系民間版本;新說它在洛陽橋西100米,為專家所考證。訂正遺址屬于文物考證,不屬于人文解讀,在此略去不談。重要的是,天津曉月歷來都像一面鏡子,高高地掛在天上,見證著時代變遷,俯視著古都興衰。
世事滄桑,恍惚千年,天津橋上走過了多少個王朝。
這座橋,原是一座浮橋,首先在這座橋上棲息的,是一個疲憊而短命的王朝——隋朝。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強行把他父親的龍椅塞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并遷都洛陽。那時的洛陽,樓閣雖然破舊,榆柳雖然蕭疏,卻不失帝都的氣派,悠悠洛水穿城過,襟懷之內(nèi)有人煙。
為重建洛陽,隋煬帝在漢魏故城以西9公里處重新選址,每月役使200萬工匠晝夜施工,短短10個月就建起了洛陽新城。新城南跨洛河,面朝伊闕,西臨澗水,巨大的身軀安臥在邙山腳下。為了區(qū)別西京長安,洛陽新城故稱“東京”,很快又改為“東都”。
設(shè)計新城的楊素和宇文愷,在進行設(shè)計的時候特別注意洛河點綴城區(qū)的作用,認為洛水就像天上的銀河,而洛陽就是天帝的居所“紫微宮”,這樣,就必須在洛河上再架一座“天津橋”,因為“天津”的原意就是“銀河”。
那時的洛水,自東向西穿城而過,河上已經(jīng)有了大大小小幾座橋,隋煬帝來了,要再架一座橋,而且是一座別致的大橋,洛陽人自然是歡迎的,就紛紛前來觀看。
只見那大橋是大船一字排開、直達對岸,船與船之間用鐵鎖鏈縛連,橋面平整,橋身穩(wěn)當。橋建成之后,過客穿梭,游客徜徉,好不熱鬧。
可惜好景不長,過了12年,李密率領(lǐng)瓦崗軍攻打洛陽城,天津橋附近是主戰(zhàn)場之一。隋將王世充慌忙迎戰(zhàn)李密,大戰(zhàn)三場,先勝后敗,守城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洛水。打了勝仗的李密干脆再下狠手,最后一把火燒了天津橋。當夜月色月蒙朧,冤魂飄逸,天津橋上的月亮,第一次看到了王朝角逐所帶來的慘烈景象。
這座用大船連成的浮橋,全長500米,是我國最早的大型浮橋,為使形體高大的樓船能順利通過,橋體還可以自由開合,這在我國古代建橋史上是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橋北端,正好與皇城的端門相對應(yīng);橋南端,與長達5公里的定鼎門大街(當時定鼎門在安樂窩之南)相連,南北通衢,一橋相牽,好不氣派。
隋朝命短,不到40年便玩兒完了。大唐盛世,自然要為天津橋“再塑金身”。這次重修,沒再采用浮橋的形式,而是在原址上建起了石基橋,稱天津橋,又稱洛陽橋。橋長三百步,寬二十多步,橋上有四角亭、欄桿、表柱,兩端有酒樓,從早到晚,人來車往,熙熙攘攘,至凌晨,曉月當空,成為一景。
平泉朝游
建筑物的命運與其主人的命運是息息相關(guān)的。遙想唐武宗會昌年間,宰相李德裕仕途得意、青云直上,他的私家別墅平泉莊是何等風(fēng)光!連白居易這樣的雅致之人,也以能到莊中游玩為榮。
由于黨派之爭,李德裕一朝被貶,平泉莊很快就成了政治死角,即便是東升的旭日,也喚不回它昔日的繁華氣象。
世事無常,青云易散,任憑雨打風(fēng)吹去!
平泉朝游的知名度不高,幾乎算得上是洛陽八大景中的一個盲點。知道“平泉”意指唐朝宰相李德裕的私家別墅——平泉莊者寥寥,知道平泉莊乃遭“朋黨之爭”的禍害而衰落者更少。
李德裕這個人,有眼光,挺會選地方。他把平泉莊藏在一個“去洛城30里”的山窩窩里,距喧囂很遠,離繁華挺近。
出洛陽,奔龍門,在一條崎嶇的小道上顛簸了半天,走了無數(shù)的冤枉路,筆者才摸到了平泉莊的遺址所在地——伊川縣梁村溝。但見四周山巒環(huán)抱,樹木掩映,沾露的春風(fēng)將整個村子浸潤得水霧氤氳。
運氣不錯,剛進村,走了沒幾步,就撞見了平泉寺。寺北有一清池,面積五六十畝;寺門邊有一眼泉,水至清,緩緩而流。見到這眼泉,我很興奮:古書中記載,平泉莊的得名乃因其園中有泉,平泉寺地處平泉莊故址,寺中的這眼泉,是否與平泉莊的泉有關(guān)?
寺里的和尚卻搖頭不止。他領(lǐng)我走到寺門東邊的一個深洞邊,往洞內(nèi)一指,說:洞里的這眼泉才跟平泉莊有淵源。我定睛一瞧,可不是,洞內(nèi)果然有一泉眼,清澈的泉水正從中汩汩溢出。
和尚說,此地的泉眼本來有四孔,可惜三孔已枯,只剩下這一眼泉至今流水不斷。
一眼泉激活了整個平泉寺。試想1000多年前,四孔泉眼都往外汩汩冒水,平泉莊的景色該是何等靈秀!宋代張泊在《賈氏談錄》中寫道:“平泉莊周圍十里,構(gòu)筑臺榭百余所,天下奇花異草,珍松怪石,靡不畢致其間。”由此看來,平泉莊的檔次和規(guī)模與大名鼎鼎的金谷園有得一拼。這個李德裕,不光有眼力,而且還相當有財力。
平泉莊是李德裕的名片,更是李德裕的驕傲!
為了讓這處莊園符合自己的要求,李德裕沒少花銀子,更沒少花工夫。他不辭辛苦地到各地進行考察,將莊址定在了泉水叮咚的龍門山南;又到處搜羅珍木怪石、奇花異草,將莊園內(nèi)的百余處亭臺樓榭裝點得多姿多彩。
那時候,平泉莊里有鳴皋山、瀑泉亭、雙碧潭、垂釣臺、叢竹幽徑等景點,“清泉繞舍下,修竹陰庭除;幽徑松蓋密,小池蓮葉初。從來有好鳥,近復(fù)躍倏魚……”真?zhèn)是世外桃源,人間天堂!
這樣一個頂級莊園,當然得亮出來讓大家瞧瞧。李德裕經(jīng)常邀請自己的一幫好友到平泉莊游玩。
康駢,唐代詩人,一個沒見過世面的校書郎,有幸受邀到李相國的別墅一游,結(jié)果被平泉莊的豪華和闊氣驚呆了,回家后心緒難平,于是寫下了《劇談錄》,曰:李相國的莊園真是不得了啊,我在那里見到了一條長二丈五尺的魚肋骨,上面還刻著字呢!
白居易走南闖北,見的世面比康駢要多,但面對景美如畫的平泉莊,他不但“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而且為了平泉莊竟至神思恍惚,甘做“最閑唯有我”的游客,向往“一年四季到平泉”。
喝醉了倒也不怕,反正平泉莊里有醒酒石,任你爛醉如泥,往醒酒石上一躺,頃刻即醒?赡阆胂,白居易當時可是河南府尹呀,堂堂河南府尹,甘愿在別人的莊園里如此消磨意志,未免讓人笑話。不過,這也正說明了平泉莊的獨特魅力。
到平泉莊游玩,最好是在清晨。那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點點金光漫灑在莊園里,農(nóng)人扶犁云中走,牧童笛聲飛對山,空氣是清新的,心情是雀躍的,最可領(lǐng)略田園風(fēng)光的如夢如幻。
——這就是傳說中的平泉朝游!白居易沒有專門為平泉朝游寫詩,但從時人都尊平泉朝游為洛陽一景,不難看出平泉朝游的魅力。
平泉莊為李德裕掙足了面子,自然成了主人的心頭肉。據(jù)說,李德裕曾在他所著的《平泉記》中立下家規(guī),告誡子孫:“鬻平泉者非吾子孫也。以平泉一樹一石與人者,非佳子弟也。吾百年后,為權(quán)勢所奪,則以先人所命,泣而告之。”大意是說,誰要是敢賣了平泉莊,就不是我的子孫!誰要是敢把平泉莊里的一樹一石送給別人,也不是我的好子孫!我百年之后,如果平泉莊被別人強勢奪去,你們可得好好地哀求他,請他手下留情。
沒想到,李德裕的子孫還沒來得及“辜負”祖宗的這番囑托,平泉莊就斷送在了李德裕自己手上!
邙山晚眺
邙山晚眺能成一景,與邙山是塊埋骨的風(fēng)水寶地沒有必然聯(lián)系。古人上邙山,并非是為了邙山上的墓葬,而是為了看邙山腳下的洛陽城。
可是,登上邙山遠眺,又很少有人能夠完全忽略腳下的墓葬。山上是沉寂,山下是喧囂,站在邙山上眺望滾滾紅塵,入眼的不單單是美景,也許,還有一些被浮華掩蓋的人生真相。
邙山,好找。天氣晴好的日子,站在洛陽城中往北一扭臉,就能看到它那如巨人般橫臥的身軀。
現(xiàn)代人看到這副身軀,首先聯(lián)想到的往往是密密麻麻的墓葬,然后是那如蟻穴般相連的小圓洞——盜墓賊“到此一游”留下的痕跡,最后可能會附帶著想起邙山晚眺是洛陽八大景之一,也可能壓根兒就想不起來。
可是,看到如今的人們把邙山晚眺的“眺”字省去,只著眼于殯葬寶地——邙山,又總使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洛陽歷史文化專家董高生先生說,有必要讓人們知道邙山晚眺的重點是在眺而不是在山,是在眼前而不是在腳下。
第一個登上邙山遠眺的,是隋煬帝楊廣。
公元605年,隋煬帝初得江山后東巡洛陽。一日,他登臨邙山之巔,望見了遠處的伊闕,于是問手下的大臣:“這不是龍門嗎?先前那些帝王為何不在此處建都?”有個叫蘇威的大臣頭腦靈活,當即回答:“先帝不是不知道,而是特意為陛下您留的。”這馬屁拍到點子上了,此后,隋朝在洛陽建了都。
隋煬帝登邙山,眺望的是洛陽的地勢。這是邙山晚眺的內(nèi)容之一,但卻不是重點。古人登邙山,多數(shù)是為了看山下的洛陽城及洛陽城中的景致,是為了發(fā)今古之幽思,解人居鬧市的閑愁。
古人很大膽,不僅喜歡在清明節(jié)或是重陽節(jié)登山,更喜歡在傍晚登臨墓葬成群的邙山,他們認為在那個時刻欣賞到的景色是最美的。我們可以大膽地想象一下他們的眼睛“涉獵”到的景象:太陽收斂了它刺目的光芒,火紅的晚霞在天邊燃燒;遠處兩山對峙,龍門山色淡然如墨;近處的伊河、洛河、瀍河、澗河波光粼粼,宛如四條長虹凌駕于蒼茫的暮色之上。
暮色越來越濃,城中升起了一縷縷炊煙,一盞燈亮了,緊接著,又一盞燈亮了……很快,萬家燈火就點醒了整個洛陽城的夜色,為那數(shù)不清的宮殿樓閣和平民里坊圈出了模模糊糊的輪廓。
正在陶醉之時,不知從哪里飄來了一陣似有若無的笙歌,那縹緲的歌聲應(yīng)和著陣陣晚風(fēng),愉悅了觀景之人的耳朵,撫慰了觀景之人的心懷……
古人是有福氣的,他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污染的年代。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工業(yè)廢水,沒有汽車尾氣,河水澄澈,空氣明凈,所以,他們的視野一片開闊;所以,他們眼中的邙山晚眺充滿詩情畫意,可以當之無愧地位列洛陽八大景。
銅駝暮雨
據(jù)說“她”很活潑,很有魅力,“她”那銀鈴般的笑聲,總給人清新、悅耳的美感;“她”又很成熟,很有閱歷,曾見證了洛陽城的滄桑巨變。“她”就是銅駝暮雨——銅駝巷里的黃昏細雨,是洛陽八大景中我最向往的一景。我喜歡“她”身上那種濕漉漉的美感,喜歡“她”營造的那種通透清新的意境。
聽說了我對“她”的仰慕,洛陽市民俗文化專家董高生先生指引我到瀍河回族區(qū)尋“她”。他說,“她”的“老家”就在東關(guān)大街北邊的東通巷附近,1000多年前,“她”就是在此處被世人所認知并喜愛的。
可是我沒能找到“她”。時間太久了,歲月的煙塵已湮沒了“她”手中所“牽”的那兩尊銅駝,“她”已改變了模樣。那一條條四平八穩(wěn)的現(xiàn)代街巷,不再有“她”清新綿長的體香;唯有一簾細雨,模模糊糊地勾勒著“她”往日的倩影……
那是隋唐時期洛陽城東北隅的一條街巷。街巷的兩頭,各有一尊鑄造精美的銅駝,昂首引頸,似在審視塵世滄桑,因此那時人們叫這條街巷為銅駝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銅駝巷。銅駝巷南臨洛水,西傍河,桃李夾巷,垂柳成行,紅磚碧瓦,相映成趣。每到陽春三月,這里桃花點點,蝴蝶翩翩,柳絲裊裊,景色分外妖嬈!
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背景中,“她”裊裊婷婷地走出來了:黃昏時分,西下的斜陽染紅了河邊的垂柳,銅駝巷家家院中繁花盛開,清香沁人。忽然,紛紛揚揚的細雨從天而降,它們似銀針,如牛毛,在半空中織成蒙目龍的雨幕。那雨幕就像一個乳白色的夢,濾去了俗世的悲歡,將整個銅駝巷擁在懷中,使身臨其境的人們神清氣爽,不由得沉醉、沉醉……
這就是“她”——銅駝暮雨留給世人的印象。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街巷,哪條街巷不曾經(jīng)歷過黃昏細雨?銅駝不貴重,暮雨亦不少見,但是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獨一無二的稀世盛景。銅駝暮雨所包容的一切,注定了“她”無與倫比的內(nèi)涵及魅力!
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陽,一條街巷能夠閱盡乾坤。銅駝暮雨的耐人尋味,不單在于它那優(yōu)美動人的景色,更在于它用自己默默的堅守,見證了歲月的流逝和歷史的變遷。1000多年里,洛陽城幾度盛衰的秘密,被鎖進了這條深深的銅駝巷!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