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開封:開封的餅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5/1/26 9:03:43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新年收到中森老師的新年禮物——汪曾祺的散文集《宋朝人的吃喝》,快意閱讀發(fā)現(xiàn)宋朝人喜歡吃餅,《水滸》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當(dāng)時北宋東京的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油鍋……”《東京夢華錄》記載了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的餅生意十分興隆,每家有五十余爐。
近年致力于研究宋朝飯局的著名專欄作家李開周認(rèn)為,從漢朝到宋朝的語境里,凡是不帶餡兒的面食,最初都被稱為餅。武大郎賣的炊餅其實就是饅頭,北宋初期叫蒸餅,后來宋仁宗趙禎即位,“禎”跟“蒸”發(fā)音很像,為了避他的諱,“蒸餅”就改成“炊餅”了。在宋朝市面上,叫“餅”的食品至少有幾十種,除了“胡餅”(即燒餅),“索餅”是面條,“環(huán)餅”是麻花,“糖餅”是方糕,“乳餅”是奶豆腐,“肉油餅”是裹上肉餡兒然后再擱爐子里烤熟的發(fā)面肉卷(李開周《武大郎不賣燒餅》)。一張餅,包藏古今;一張餅,包容天下。雖然宋朝的美食我們吃不到,但是從北宋傳承下來的食品還是可以品味的,近代以來,開封的餅,十分馳名。
東京三餅久負(fù)盛名
因為北宋舊都的緣故,開封的另一個響亮名字叫東京。同樣,起源于北宋時期的太師餅、狀元餅、京東餅被人譽為“東京三餅”。這三餅不是日常飲食的主食,屬于提酥和混糖類精制糕點。“東京三餅”是河南省糕點名師王魁元根據(jù)歷史傳說和有關(guān)資料精心制作的。王魁元生于1892年,長葛縣人,出身貧寒,為了活命,父親托人把他送到開封趙麻子刀剪店當(dāng)學(xué)徒,一干就是17年,29歲成家,為了生計,晚上加班拉人力車。32歲那年,到寶泰當(dāng)幫作,勤學(xué)苦練終于成為一代名師,他能通過炸、爐、蒸、烤、燉、炒、熬、烘8類操作方法做出248種春夏秋冬應(yīng)時糕點。
“東京三餅”沿襲千年,世代相傳,深受百姓青睞。
太師餅,相傳宋代著名民族英雄岳飛屢遭奸臣陷害,當(dāng)朝太師李綱多次設(shè)法營救,岳飛深感其恩。因李綱嗜愛甜食,岳飛請糕點師精心制作一種適合老年人口味的點心相送,故稱此糕點被稱為太師餅。 太師餅屬酥皮類精制糕點,三陽觀老號以精粉、白糖、食油為主料,輔以桂花、核桃仁、麻仁、對絲等,采用小包酥工藝精工制作,產(chǎn)品酥松綿軟,層次清晰、蜜甜而不膩。
狀元餅,宋代科舉盛行,進京趕考的書生絡(luò)繹不絕。京師商賈為了迎合考生需要,爭相制作一種既富有營養(yǎng)又便于保存的狀元餅?忌笕」γ那校瑸槿〖,以期榜上有名,亦不惜破費購食。因而相沿千年,久盛不衰。包耀記制作的狀元餅,采用混糖面皮,棗泥餡,入口綿軟,專用圖案刻模成型,產(chǎn)品圖案清晰,質(zhì)地細(xì)膩,富油脂光澤,透濃郁棗香味。
京東餅,北宋東京東郊邊村一帶,每年正月初八有廟會。一次,真宗皇帝的李宸妃到此進香,見一攤主的糕餅十分好看,遂命宮人買回讓皇帝品嘗,真宗極為贊賞,遂命御膳房仿制。只因是從京城東邊買來的,故名京東餅。京東餅選料考究,以精粉、白糖、豬油、雞蛋為主料,以棗泥、核桃仁等為餡,成型后表面刷上蛋液,經(jīng)烘烤起發(fā)呈柿黃色,即可出爐,綿軟爽口并具有濃郁的棗泥香味。
打燒餅打成一代宗師
最為平常的食物也最易給人留下念想。說起燒餅,大家都不陌生,小時候吃燒餅喜歡吃蓋兒,黃焦酥脆不說,上面布滿的芝麻最可口。燒餅來源于漢代,是班超出使西域帶來的舶來品,當(dāng)時叫胡餅,靈帝十分喜歡吃胡餅,唐宋十分盛行。開封燒餅歷史悠久,傳承北宋的工藝并不斷改進,好吃的是木炭烤制的,開封燒餅多以發(fā)面制作,搟片包心,砍花攤圓,然后單面粘芝麻貼烤,白面經(jīng)過加工加熱,慢慢變黃,香氣四溢。燒餅就像一個包容的城市一樣,無論是切牛羊肉還是趁熱夾油條馓子甚至炒涼粉,葷素皆成搭檔,就算啥都不夾,干吃燒餅也是一種美味。
民國時期,開封有一個打燒餅的,叫王長興,他把燒餅做到了極致,成為一代宗師。王長興是杞縣人,至今各個城市大街小巷多掛杞縣燒餅看來是有出處的。11歲的時候王長興被人介紹到杞縣縣衙門口的燒餅攤當(dāng)學(xué)徒,進過多年學(xué)習(xí),出師后又在杞縣縣城內(nèi)其他地方當(dāng)伙計。1911年,他來到了開封,先后在閻老六、魏智祥、李慶山等處專職打燒餅,因李慶山吸大煙和賭博,欠債外逃,于是從1916年到1920年由王長興替代李慶山償還債務(wù),大坑沿街的店鋪順理成章就歸王長興所有了,從此他專門經(jīng)營燒餅鋪。
王長興誠實能干,技術(shù)出眾,肯于動腦,不斷創(chuàng)新。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他不斷推陳出新,不但花樣多,而且味道好。他可以做出48種花樣的燒餅。據(jù)《開封飲食志》(下冊)記載,王長興的燒餅可以任意刀口如攔三刀、攔四刀、大花邊、小花邊、披邊、掐邊、僧帽等,其成品刀口一致,蓋大底小、色似蟹蓋、麻仁勻稱,食之酥焦筋香;王長興還可以做象形燒餅,“花鳥蟲魚”在其手中皆栩栩如生,如菊花、柿花、仙桃、葫蘆、佛手、青蛙、鵲雀、蝎子等,1斤面能做16~20個,小巧玲瓏;在他手下1斤面能做20~25個釀餡燒餅,所謂釀餡燒餅就是一改尋常的五香味道,制作的時候加入餡,有山楂、棗泥、薄荷、肉餡等,形狀有雙喜、如意、仙桃等,成品外黃焦、餡鮮香。他還制有酥焦、艮焦、五香、雞內(nèi)金等風(fēng)味的燜爐燒餅,要燜烤五六個小時,出爐后一觸即碎,食之酥脆滿口香,風(fēng)味獨特,即使是三伏天也能存放十天半個月不霉?fàn)、不變質(zhì),是燒餅中的佼佼者。
開封還有一種燒餅叫一品燒餅,不過算是糕點了,也是源于北宋,國家開科取士,各地人才薈萃京都。聰明的生意人給他們準(zhǔn)備了香酥可口的點心,里面透出濃郁的桂花香味,隱含攀蟾折桂之意,祝愿吃餅的人們金榜高中,官居一品,故名一品燒餅。此餅不但耐人尋味,而且象征吉祥,因而世人競相購買,歷久不衰。由“老寶泰”、“三陽觀”糕點技師范福旺、禹金水等精工制作的一品燒餅,具有突出的桂花和果仁香味,最為出名。
(作者:劉海永 責(zé)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