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放晴的上午,初夏的陽光暖而柔。剛洗過的天湛湛的藍,路邊的花木蓬勃而潔翠,連風都帶著絲絲香甜。一朋友特意邀我去看蔡河的疏浚、美化。置身其境,不由感慨系之!
這還是那人文傳說中托出伏羲頭骨的蔡河嗎?這還是那激蕩著秦、漢、隋、唐、宋、元漕運繁榮,幾多黃水泛濫沖淤的蔡河嗎?這還是那曾數(shù)次治理仍垃圾浮蓋,臭味熏天的蔡河嗎?準確地說,這還是貫穿淮陽古城北部在伏羲陵廟前的蔡河嗎?“是!絕對是!”特意拉著我,讓我看看淮陽蔡河巨變的朋友道。
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在淮陽生活、工作四十多個春秋,經(jīng)常路過不堪入目的蔡河,就在我斷斷續(xù)續(xù)離開淮陽一年多點的時間,怎么就變得水澄玉碧,魚兒間躍,佳木岸蔭,綠草成氈,艷花散香,蜂舞蝶飛,鳥鳴林間的呢?
如果在這里朝迎曙光,夕披晚霞,沿河漫步,觀之平明如鏡下的河水蜿蜒曲折東流,“上善若水”之句,或許油然而生!兜赖陆(jīng)》中這句話,在杏花春雨的江南;在大漠林莽的塞北,在東海之濱,在西域高原,無數(shù)處庭堂館所,隨處可見其蹤影。
孔子謂水有九德:諸如公平,杯滿必溢;執(zhí)著,不辭辛勞東逝水,匯歸大海作波濤;勇敢,“飛流直下三千尺”,粉身碎骨只等閑。無私,利萬物而不爭等。正因此,道家把善之若水作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
那么觀其言的皆懂否?收回悟水的思緒,盤桓于河邊公園,仰望天之藍,慨宇宙之廣大,法自強之不息;伏視草茵茵,敬厚土可載物,知謙沖而致和。由西北至東南,轉而東行,進入伏羲廣場段,南眺柳湖,岸柳搖曳,鱗波漾碧,時見小艇犁浪花,偶聞游客歡笑聲。
面對其景,品讀《陳風衡門》,早在春秋時期的淮陽先祖,就十分樸實。搭木以為門,不慕齊宋女。泉水可充饑,樂食蔡河魚。這真是淡泊得可愛!眺湖品詩,可解疲憊,可舒心志,物我皆忘,靜虛何極!北瞻羲陵,森森莊嚴,松蒼柏翠,殿宇巍然。
引思上古之幽情,增開拓之精神。傳續(xù)有序的伏羲部落,出天水沿黃河東徙至陳,其間經(jīng)歷了多少艱辛?受到了多少危難?千余公里荒莽之途,可想而知。靠堅韌不拔的意志,一往無前的精神,來到淮陽他們認為的圣地。
自此開始了華夏民族原始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原創(chuàng)性工作,淮陽人信口可說的結網(wǎng)罟、興魚獵、正姓氏、制嫁娶、畫八卦、造書契等十大功績等。最近流行的“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的話,就是很好的詮釋。
邊走邊賞邊談,不知不覺已到午時。朋友說:“你看的僅僅是蔡河段美化工程,這只是淮陽巨變的一個點,值得大飽眼福的美景多著呢:古城墻的恢復,龍湖的透亮工程,幾十處公園的規(guī)建……
若有時間全部看看,沒有人不說淮陽不變化的。就是淮陽本地人,隔段時間去個地方,就有不認識之感!”可謂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眨眼間舊貌變新顏。
變,是哲學上的一個永恒命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否定之否定,事物變化以螺旋式上升,事物嬗變到一定界線,就會發(fā)生突變,進而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然而任何變化,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淮陽的變美變亮,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美字得了。如果只看環(huán)境的美,而不探究變美的內(nèi)因,就顯得膚淺。那么,這巨變的內(nèi)在因素是什么呢?正如區(qū)委宣傳部同志所言:這得益于區(qū)委領導的格局和高瞻謀斷;得益于全區(qū)各單位的協(xié)作拼搏;得益于城區(qū)居民的理解支持;得益于施工隊伍的努力奮戰(zhàn)!
淮陽的凈、美、亮已大見成效,全部完成規(guī)劃,還需一定時日,只要保持“紅軍不怕遠征難”勇氣;保持“刺破青天鍔未殘”的銳氣;保持“快馬加鞭未下鞍”的速度,不久的將來,淮陽會以更亮麗的面姿,炫目于周口,河南乃至全國縣城之林!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