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甲青文——中國漢字文物精華展”通過展示各時期承載漢字的實物,集中表現漢字的肇始源流、發(fā)展演變、內在力量與悠長意蘊,展現漢字書寫、藝術與應用之美,闡釋漢字綿延千載一脈相承的歷史優(yōu)越性,突出漢字文化對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綿延不絕的巨大推動力。
展覽以靈符若拙、契文肇興、意蘊流芳、天開化宇、妙趣啟智五個篇章講述漢字的前世今生,展出來自全國11個省市、26家文博單位的文物189件(組),希望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珍貴的漢字文物,走進文化、走進歷史、走進文字,探尋中華民族文明之基。展覽將持續(xù)至2023年10月8日。
三門峽市博物館參展文物21件,包括西周“國子碩父”鬲1件,鑄有幣文的春秋時期空首布幣19枚,戰(zhàn)國“垣”字圜錢1枚。
西周“國子碩父”鬲是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腹部飾三組鳳鳥紋,每組間隔以豎向扉棱。頸部內側逆時針方向銘文為:“虢中(仲)之嗣或(國)子碩父乍(作)季嬴羞鬲,其邁(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共計24字。
春秋“智”字空首布幣,2018年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豐陽村窖藏出土。“智”系地名。智,晉邑,在今山西臨猗縣和永濟市之間。
春秋“真”字空首布幣,2018年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豐陽村窖藏出土。“真”字屬紀名物類。
春秋“高”字空首布幣,2018年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豐陽村窖藏出土。“高”,即高氏,鄭邑,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南。
春秋“武”字空首布幣,1980年河南省宜陽縣柳泉鄉(xiāng)花莊村窖藏出土。斜肩,弧足,有楔形長銎,銎部有不規(guī)則穿孔。肩部較窄,足部較寬。正面中間鑄“武”字錢文,兩邊各有一道斜線紋。背面鑄有三道線紋,其中兩道從銎與布身結合部分別斜行至兩足尖端,中間一道豎直行至襠部。
戰(zhàn)國“垣”字圜錢,三門峽市區(qū)出土。圓形,圓孔。正面鑄陽文“垣”字。
三門峽市博物館館長李書謙介紹說,今后,三門峽市博物館將進一步利用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加強對外合作交流,讓文物“走出去”“引進來”,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當好歷史文脈的守護者、文化基因的傳承者、中華文明的弘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