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共河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關于印發(fā)<河南省鄉(xiāng)村文化振興五年行動計劃>的通知》要求“傳承弘揚地方優(yōu)秀民俗文化,開展‘中國民間文化之鄉(xiāng)’‘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創(chuàng)建活動”的工作部署,經河南省文聯、省民協(xié)專家組實地考察論證,決定命名柘城縣為“河南省炎帝朱襄氏文化之鄉(xiāng)”,并建立“河南省炎帝朱襄氏文化研究中心”。
柘城縣自古稱朱,周改株野,秦設柘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上古時期炎帝朱襄氏建都之地,也是中華民族炎帝朱襄氏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和傳承地,是中國傳說中的炎帝故里六地之一。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號神農氏,又號朱襄氏,是上古姜姓(朱姓)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今柘城所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曾定都于朱(今柘城),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他親嘗百草,發(fā)明中草藥治病,成為中醫(yī)藥的鼻祖;發(fā)明刀耕火種,教民墾荒種植糧食,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耕文明的先河;他制造了飲食的陶器和飲具,成為烹飪業(yè)的先驅;他創(chuàng)造六書啟漢字雛形,為倉頡造字奠定了基礎,是“中華文字的源頭”;發(fā)明樂器瑟,平衡陰陽,為中華民族禮樂文化治國的開端;(后代炎帝)與黃帝部落結盟,擊敗蚩尤,一統(tǒng)華夏。自此,華人始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炎黃二帝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柘城縣是炎帝朱襄氏文化在中原地區(qū)絕無僅有的發(fā)源地和傳承地。千百年來,炎帝朱襄氏文化在柘城世代傳承,源遠流長。歷朝歷代文獻記載如南宋史學家鄭樵《通志》、元代陳桱《通鑒續(xù)編》及明代《河南通志》《柘城縣志》等有關炎帝朱襄氏都于柘城的記載,史不絕書;文物遺址眾多,現有炎帝朱襄陵、朱襄王廟、朱陽書院、朱襄坊等遍布縣域,自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認祖歸宗,將炎帝陵納入皇家祭典,并派遣皇子周王至此祭祀以來,六百年來,廟會興盛,每年三月初八均舉行祭拜炎帝大典,海內外尋根祭祖者紛至沓來,相沿成習。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20多年來,柘城縣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炎帝朱襄氏歷代文物古跡的保護修繕和文化傳承傳播:為擦亮炎帝朱襄氏文化品牌,聯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加強對炎帝朱襄氏文化的研究與成果轉化,成立縣炎帝朱襄氏文化研究會,多次召開炎帝朱襄氏文化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先后將“炎帝朱襄氏傳說”申報并列入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開設朱襄氏文化講座上百場;以文化城,投資建設炎帝朱襄氏文化廣場和炎帝文化公園,更名炎帝陵所在鄉(xiāng)鎮(zhèn)為朱襄鎮(zhèn),文化傳承和保護力度逐步加強,充分彰顯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洼x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