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huán)野立,一水抱村流。2023年11月7日,記者來到遠近聞名的傳統(tǒng)村落——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鎮(zhèn)何家沖村。走進村落,一幢幢明清古建筑風格的豫南古民居錯落有致,旅游公路北側為一帶沖田,沖田北面為大山,歷史文化建筑、紅色遺址交相呼應,傳承著鄉(xiāng)村的歷史文化脈絡。
“何家沖村是何氏家族在元末明初時期為躲避戰(zhàn)亂,由安徽廬江大規(guī)模遷徙至此地落戶。何家沖村選址講究天人合一、環(huán)境和諧的觀念,外在表現(xiàn)為村民依山傍水而居。”據當地老人介紹,來到何家沖村,不得不進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何氏祠看看。
何氏祠,明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共16間屋,分一進屋、二進屋和東西廂房,為青磚布瓦房,風格莊嚴古樸。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碑紀念,徐向前、程子華、郭述申、劉震等為紀念碑親筆題詞。2004年,何氏祠改建為紅二十五軍紀念館。館按原軍部設置,一進屋為警衛(wèi)室,二進屋為參謀處,東西廂房改為政治部和會議室,分別存放有紅二十五軍將士使用過的槍支、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展現(xiàn)了當年情景。
何家沖村,于2013年被列為國家級傳統(tǒng)古村落之一。大眾印象當中,似乎每個村子都會有那樣一棵樹,見證著村子的歷史變遷,何家沖也不例外。村子里有一棵30米高,擁有88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對于信陽來說,古銀杏樹不足為奇,然而在烽火硝煙的年代,因為一支英雄的部隊,讓這棵樹燦燦生輝。
航拍何家沖 周濤 攝
1934年11月16日晚,在樹下這片紅色熱土上,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宣讀了《長征出發(fā)宣言》,紅二十五軍由此開始長征。1996年,銀杏樹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個以樹命名的“國寶”,如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的銀杏樹,享譽“中原大地上的綠色紀念塔”。
紅軍出發(fā)前的那個夜晚,讓后人永遠銘記,褪去昔日軍事重地的硝煙,巍峨蜿蜒的大別山傳承著紅色精神,輝映著未來。
2004年被國家發(fā)改委列為全國100多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之一,全國第21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2011年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被評為第二批全國旅游重點村……近年來,何家沖村進一步做大做強紅色研學,打造文旅融合品牌,全面帶動老區(qū)群眾脫貧、穩(wěn)定致富,走出了一條以紅色資源引領綠色發(fā)展的鄉(xiāng)村振興“何家沖模式”。
截至目前,全村1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人均年收入由3080元提高到18107元,增加了4.9倍,困難群眾人均年收入由2103元提高到8796元,增加了3.2倍,378戶群眾全部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手段,何家沖村已成為羅山縣鍛造“紅色引擎”賦能高質量發(fā)展,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縮影。
“為了更好地服務全國各地前來的游客,我們村集體出資建設了民宿,另外還依托長征文化主題公園建設項目,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力爭把村莊建設得更美麗。”信陽市紀委監(jiān)委駐何家沖村第一書記崔鋮告訴記者,下一步,何家沖村將延展旅游線路,豐富旅游產品,讓游客更加喜歡何家沖,讓群眾生活更美好。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