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拂面,紙鳶飛舞。4月4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二樓報告廳里陸陸續(xù)續(xù)來滿了人,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傳承·紙鳶繪夢”非遺傳承活動在此進行,博物館特邀非遺傳承人宋長虹親臨現(xiàn)場,展示風箏的制作過程,吸引了眾多市民群眾參與其中。
據(jù)悉,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活動中占有相當?shù)匚,汴梁風箏經(jīng)千年傳承,至今不絕。作為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汴京宋室風箏”,以其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而著稱。最獨特之處在于其象形品種豐富,比例形狀栩栩如生,且多取材于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
“二樓報告廳有‘汴京宋室風箏非遺’活動,提供免費的制作材料,可以上去制作風箏。”在一樓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不一會,放有制作材料的桌子旁便坐滿了人。非遺傳承人宋長虹為參與者提供了繪有龍、猴、豬等十二生肖圖案的風箏和五顏六色的水彩筆,讓市民隨意挑選并繪制。
“顏色要涂勻,竹子要貼對稱。”宋長虹耐心地指導市民制作風箏的技巧,她告訴記者,此次活動通過讓市民制作簡易風箏的形式,讓他們在娛樂的過程中學習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非遺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傳承。
“因為小兔子喜歡吃胡蘿卜,所以風箏中小兔子的衣服就涂成了橙色和綠色……”正在給風箏涂色的6歲小女孩涵涵說到。涵涵媽媽告訴記者,涵涵從小就喜歡做手工,除了這次的風箏,涵涵在今年還制作過手鞭炮掛飾、泥塑龍、龍頭帽等手工作品,在制作過程中既得到了娛樂,又體驗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河南大學讀碩士的車怡靜和在鄭州大學讀大一的李瑞妍也在此次活動現(xiàn)場相識。李瑞妍告訴記者,這次風箏繪制和畫畫不同的地方在于,風箏制作需要將用來支撐的竹子粘在一起,并粘上風箏的尾巴和風箏線,車怡靜說:“參與到風箏的制作過程中,感到很快樂”。
此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將在4月5日至4月6日期間,于二樓報告廳開展“扇繪繁花寄相思”、“墨趣丹青”、“考古人講考古”等活動,豐富市民群眾的假期娛樂生活,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