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時指出,我國青銅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獨樹一幟。要加強青銅器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宣傳闡釋,更好激發(fā)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
世界上有很多文明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如果把這些青銅文明比作明珠,中國便是其中最璀璨奪目的一顆。
中國青銅器數量龐大,因其承載的厚重歷史被我們當作“國之重器”,而河南更是出土青銅器的重要地域。器以藏禮,中國青銅器以容器為主,不僅作為實用器,還是廟堂禮器,還是銘文的載體,蘊含著獨特的思想文化內涵。
今天,跟老家河南一起,見證青銅文明的璀璨光華。
乳釘紋銅爵
夏代,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被稱為“中華第一爵”,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時代最早的青銅器之一。
青銅爵作為一種常見的飲酒器,流行于夏商時期。而在夏代,飲酒是貴族的特權,由貴金屬青銅做的“爵”,自然也成了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禮器。這件乳釘紋銅爵,前有長流,后有尖尾,宛若一位輕盈舒展、迎風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發(fā)著俊巧清逸的氣息。
杜嶺方鼎
商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74年出土于鄭州張寨南街,杜嶺方鼎是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大型青銅方鼎之一。
出土時為一對,大的被命名為“杜嶺一號”,小的被命名為“杜嶺二號”,“杜嶺一號”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杜嶺二號”被河南博物院收藏。杜嶺方鼎的出土,為鄭州作為商朝都城提供了有力的青銅佐證,為此后中國古都學會將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提供了有力支撐。
“后母戊”青銅方鼎
商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1939年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形制巨大,雄偉莊嚴,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
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后母戊”青銅方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fā)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婦好鸮尊
商代晚期,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出土時為一對,分別館藏于河南博物院及中國國家博物館。
婦好鸮尊是目前中國發(fā)現最早的一件鳥形銅尊。鸮尊生動的造型、繁縟的紋飾,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是罕見的藝術品。
亞長牛尊
商代,出土于殷墟遺址亞長墓,是截至目前殷墟發(fā)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
在牛腹兩側各飾一只猛虎,虎頭低垂于牛的前腿處,虎尾上卷在牛的臀部。在牛脖下及器蓋內壁,有銘文“亞長”二字。墓主人亞長是商王朝南部“長”國的部落首領,是商王朝地位僅次于婦好的軍事將領。
蓮鶴方壺
春秋時期,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出土,出土時為一對,分別藏于故宮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壺身修頸斜肩,垂腹圈足,造型宏偉氣派,裝飾典雅華美;壺蓋蓮瓣綻放,仙鶴昂首而立,整體流動飛揚。本器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采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