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你還記得小時候
家里“祖?zhèn)?rdquo;的印花床單嗎?
花是自然界美好的象征
人們對于花兒的鐘愛
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隆冬歲月,自然的花期有盡時
河南的能工巧匠們卻以巧奪天工的技藝
讓花朵換了一種形式
以非遺技藝呈現(xiàn)
在歲月的長河中永恒盛開
快來看看河南這些“不謝之花”吧
洛陽牡丹瓷
洛陽,享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以牡丹文化著名。
早在東漢之后,洛陽就是古代商道“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瓷器從這里走出國門,載著中國文化遠播海外。牡丹瓷,因制造牡丹而得名,是一種將洛陽牡丹文化與中國古老的陶瓷工藝有機融合后誕生的新派藝術陶瓷。
張光輝 攝
洛陽牡丹瓷,又稱李學武牡丹瓷,是以洛陽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牡丹為原型,通過一團瓷泥和一雙巧手,生長出來的動人“鮮花”,再現(xiàn)了牡丹芬芳艷麗的姹紫嫣紅,全新演繹著牡丹亙古不變的富貴吉祥。
張光輝 攝
遠觀牡丹瓷,只見花瓣層層疊疊,紅的熱烈,紫的浪漫,白的純潔,宛如真花盛開在瓷面之上。近看則更覺驚艷,花瓣薄如蟬翼,線條柔美,仿佛能感覺到那份嬌嫩與柔軟。而花蕊與葉片的刻畫更是細膩入微,栩栩如生,讓人不禁為之贊嘆。
張光輝 攝
開封汴繡花朵
汴繡也稱“宋繡”,是流行于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tǒng)刺繡藝術,因產(chǎn)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北宋時期汴京刺繡業(yè)興盛,已達到較高的技藝水平。
汴繡的一針一線之間,是時光精雕細琢的驚艷。明代屠隆《畫箋》有言:“宋之閨繡,豐神宛然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前不久,河南開封,一位專注于 “汴繡” 的老奶奶正精心繡制菊花圖案,繡品竟引來一只真蝴蝶翩然而至,足以彰顯汴繡花朵的精妙絕倫與逼真神韻,自然生靈亦為之傾慕。
開封汴繡是刺繡與繪畫的完美融合,山水遠近之趣,花鳥綽約之態(tài),樓閣得深邃之體,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繡中佳者較畫更甚。
汴繡長于繡制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傳統(tǒng)題材,同時也精于摹繡名畫,其繡作形象逼真?zhèn)魃,針法嚴謹工致,技藝精巧細膩,色彩古樸典雅,是刺繡藝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2008年,汴繡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汴繡《滿園春色·牡丹》
靈寶面塑花朵
靈寶面塑由來已久,據(jù)考證明清時期已有。早期面塑被人們用作正月十五趕會“曬神”的祭品。凡參加廟會的人,為了表示對神靈的虔誠,常常輪流主持廟會,輪到哪戶人家,哪戶人家就把當?shù)氐?ldquo;巧巧”(面塑藝人)請到家里捏“窩窩”,也就是面塑,做好后擺在廟院當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制作面塑時,要在中間做一組較大的面花,如:龍、鳳、蓮花、牡丹等,取其“二龍戲珠”、“太子坐蓮”、“鳳戲牡丹”之意;四周配以各種人物、花鳥、草蟲走獸等,寓意婚后美滿幸福,多子多福。
藝人們就地取材,常常使用身邊常見的繡花針、梳子、剪刀等工具來刻制花紋、輔助造型。造型做好后用竹簽插在面糕上入鍋蒸熟,蒸熟出鍋后還要調(diào)制各色染料,涂上顏色,花紅草綠,各種人物栩栩如生。靈寶面塑于2015年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
三門峽捶草印花
捶草印花是三門峽市陜州區(qū)一種古老的印染方式,相傳起源于明清時期,是當?shù)剌^普遍的一種印花技藝。
河南工人日報 盧鍵 攝
制作時,把一種學名叫“太陽花”的植物夾在白布里,用木棒槌打出汁液,使其葉脈紋路滲印在白布上,便形成了花紋。捶草印花工藝訴說著民間手工技藝的閑適與詩意,是陜縣西張村鎮(zhèn)人馬寨村“三寶”之一,河南省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河南工人日報 盧鍵 攝
錘草印花帶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是三門峽人民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與創(chuàng)意表達,每一塊印花布都訴說著古老的農(nóng)耕故事,承載著質(zhì)樸的田園情懷。一棵小草、一個棒槌、一塊粗布,演繹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衛(wèi)輝花饃
花饃又稱饃花、禮饃、棗饃等,衛(wèi)輝市花饃制作歷史悠久,經(jīng)過多年的傳承,逐漸形成了造型生動、制作精巧、花飾豐富、口感筋道等特色。近年來,花饃市場需求日漸旺盛,深受人們喜愛和追捧。
蒸花饃是一項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習俗,熱氣騰騰、造型精美的花饃象征著吉祥如意,也飽含著滿滿的幸福感。
制作花饃通常需要用到尋常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工具,通過切、揉、捏、挑、壓、搓、撥、按等制作手法,經(jīng)發(fā)酵、揉面、捏花、蒸制、裝飾等一系列工序最終完成。想把花饃做得精美,除了要有巧妙的構思外,更需要反復的練習。
在新鄉(xiāng)地區(qū),除了過年,賀喜、祝壽、探親、祭祀等重要節(jié)日,紅白喜事也有送禮饃的習俗,而受贈者也要以“回饃”的方式表達對贈送者的謝意。
剪紙窗花
剪紙是以紙張等材料,以剪刀、刻刀為主要創(chuàng)作工具,剪刻成各種各樣圖案,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如窗花、門箋、墻花、頂棚花、燈花等的作品,是一種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民間鏤空藝術形式。
剪紙題材很多,寓意很廣,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nèi)涵,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
2021年,剪紙(彰德刻紙、石林剪紙、衛(wèi)濱區(qū)剪紙、召陵區(qū)剪紙、河洛剪紙)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衛(wèi)濱區(qū)剪紙”傳承人楊慶鋒作品
剪刀在紅紙上靈動游走,紙屑紛飛間,一朵朵精美的花朵躍然而出。剪紙窗花的花朵造型簡潔而富有神韻,或對稱規(guī)整,或夸張抽象,無論是貼在窗欞上迎接新年,還是作為裝飾點綴家居,都能營造出濃郁的喜慶氛圍。
這些與花相關的非遺工藝
是河南人民智慧的結晶
它們跨越時空
在歲月的流轉中不斷傳承與創(chuàng)新
讓每一個邂逅它們的人
都能領略到河南這片土地上
永不凋零的繁花盛景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