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河南,繁花似錦。
河南博物館里的文物,亦悄然綻放著跨越千年的“春色”。
從彩陶紋樣到瓷器釉色,從古人的詩意情懷到今人的活化傳承,中原大地的文物珍寶與盎然春意交相輝映,訴說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老家河南新媒體矩陣的腳步,透過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感受古人心中的春意盎然。
三門峽廟底溝彩陶上的花瓣紋,用連續(xù)的花卉紋和旋紋勾勒出繁復的韻律美。這些紋飾或與“華夏”之“華”同源,象征先民對自然與生命的禮贊,猶如一場跨越時空的“春日花宴”。
李白筆下“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的春色,在這只跨越1700年的玉杯中蘇醒。洛陽博物館的曹魏白玉杯,以凝脂般的和田羊脂玉雕琢,通體素凈如初春融雪,溫潤釉色似新柳抽芽時透出的薄綠。這抹玉色,寄托著魏晉文人“對酒當歌”的疏狂,也是亂世烽煙里未染塵埃的春天。
北宋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以一抹雨霽初晴的天青色,將春色凝入永恒。這件“中國陶瓷皇冠上的明珠”,天藍釉色需窯火恰臻妙處方成,讓觀者見釉如見汴梁城外煙雨,觸紋若觸汴河畔初綻的蓮韻,以宋人“道法自然”的哲思,將瓷的靜謐與春的悸動,熔鑄成跨越千年的詩意相逢。
這只金代鈞釉碗靜立展臺,釉色恰似暮春三月的云霞流變——紫若藤蘿垂瀑浸染天青,綠如新柳抽芽漫入煙波,釉層垂淌的肌理宛如汴河漣漪被春風揉碎,凝在瓷胎之上。當窯工掀開匣缽的瞬間,將鐵與銅的礦料點染成紫綠相生的絕色。
這方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的三彩兔紋枕,是宋代工匠借泥土與火焰封存的春日速寫。白綠釉色若初融春雪,枕面褐彩兔兒弓背輕躍,長耳微顫似探花香。一兔、數(shù)花、滿枕鮮活的綠,讓千年后的目光仍能觸到那個未曾遠去的春晨。
鞏義市博物館這只青綠釉瓷碗以溫潤的釉色為基調,釉面流淌著深淺自然的青綠色漸變。碗身浮雕卷草紋線條流暢,葉脈以赭石色精準勾勒,口沿點綴白釉菊花與褐彩枝葉,冷暖色碰撞出春日般的鮮活感。
開封博物館收藏明宣德青花瓷盤,盤心牡丹層疊、蓮瓣舒展、菊紋卷曲,匠人將不同時令的花信共冶一器,在此盤中共赴一場不凋的春宴。青花之色,濃處似汴河春水深碧,淡處若柳梢晴空流云,白釉為底更襯出花葉鮮潤。這抹青藍,是泥土對永恒的私語,亦是四時最溫柔的詩箋。
河南博物院的粉彩荷花吸杯,是匠人從春水中撈起的一朵漣漪。荷瓣以柔粉暈染,如少女初妝,花心嫩黃似雛鴨試水,釉色在深褐底釉上輕盈舒展,仿佛晚風托著荷盞浮出暮色。吸管藏于莖梗,暗合“折荷為飲”的風雅——若斟一盞明前茶,茶湯搖曳間,杯中春意便活了。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