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商城縣蘇仙石鄉(xiāng)的高山茶園中鮮葉吐納、綠意盎然,山間采茶人遍布茶園,背簍中裝滿了新鮮嫩葉。
蘇仙石鄉(xiāng)山巒重疊,峽谷幽深,晴天蔽日成蔭,陰時霧繞山峰,晝夜溫差大。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孕育了“芽頭大、湯色清、味道濃,耐沖泡”的商城高山茶。
據史料記載,蘇仙石種茶始于東周,揚名于盛唐,鼎盛于兩宋,馳名于清朝。陸羽《茶經》中記載:淮南茶,光州上,便涵蓋今天的蘇仙石鄉(xiāng)。
蘇仙石集市距商城縣東南20公里,界臨豫皖。又因集市瀕臨子安河,宋代一度更名為子安鎮(zhèn)。宋代為加強對茶稅的管理,在淮南盛產茶葉的大別山區(qū)設置的十三個茶場,子安茶場即在其中之一。宋代科學巨匠沈括《夢溪筆談》中具體記載了各山場的交易數量,其中商城場年賣茶超40萬斤,子安場年賣茶超22萬斤?梢娚钌叫℃(zhèn)當年茶葉生產的盛況。
如今,商城的蘇仙石茶園仍有近20萬株古茶樹,保存著往日的茶香。
從去年開始,商城多次邀請專家走訪調研考證,發(fā)現蘇仙石茶園的茶樹是由本地原始茶樹馴化而成,當地茶農稱其為“子安種”。“我家世代種茶,聽老一輩的人講,他們挑著擔子,從蘇仙石出發(fā),經過達權店新店集到漢口賣茶。那時候,茶比金子還金貴!”蘇仙石鄉(xiāng)茶農王之闊一語道出了源于該地的古茶道。
南宋時期,商城縣城至蘇仙石段即為宋金時的古茶道。相傳,該地茶農經灌河水路至淮河下?lián)P州,或經陸路分兩支到達漢口賣茶,商城茶最終接入北上的萬里茶道,遠銷俄羅斯。
“這里的青石板路,是商城南茶北運的‘支流’見證。”商城縣特色產業(yè)發(fā)展中心農藝師馮一中說。如今,商城借助尋跡古茶園和參與申報萬里茶道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契機,充分挖掘茶歷史,豐富茶文化,打造茶品牌,提升茶產業(yè)價值,推動茶旅融合發(fā)展。
茶香古今富鄉(xiāng)民。據蘇仙石鄉(xiāng)東河村黨支部書記項習知介紹,東河村茶葉種植面積6000余畝,家家戶戶種茶、制茶、賣茶,帶動周邊大量群眾務工。每逢清明谷雨時節(jié),東河村茶香四溢,買茶人絡繹不絕,茶葉年產值超2700萬元。
近年來,商城堅持“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著力把“茶區(qū)變景區(qū)、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截至目前,全縣可接待游客參觀的茶企8家,茶文化旅館3家,茶鄉(xiāng)民宿3處,年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實現利潤超6億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50178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