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為本——突出青山綠水天然本色。龍?zhí)稖巷w瀑,老界嶺白云,燃燈寺林海,石門湖碧波……走進西峽,到處是一幅幅不假雕飾的天然生態(tài)畫卷。按照“綠色王國、度假樂園”的定位, 西峽縣相繼建成312國道沿線百公里林果綠色長廊,8萬畝標準獼猴桃示范觀光園和10萬畝小雜果基地。在綠色大背景下,西峽圍繞“大老界嶺”整合全縣旅游資源,按照國家級山地旅游度假區(qū)的定位,修編了老界嶺風景區(qū)總體規(guī)劃和詳細規(guī)劃;按照世界級旅游景區(qū)的定位,修編了恐龍遺跡園整體開發(fā)規(guī)劃;按照中國北方漂流中心的定位,修編了鸛河漂流規(guī)劃。在此基礎上,重點打造“一環(huán)四線”,即“山水龍園”大環(huán)線和以老界嶺——鸛河漂流——龍?zhí)稖?mdash;—五道幢——老君洞——石門湖——寺山公園為主的休閑度假旅游線;以老界嶺——伏牛大峽谷——伏牛地下河——蝙蝠洞——恐龍遺跡園為主的地質科普旅游線;以老界嶺滑雪場、狩獵場為主的冬季旅游線;以宛藥工業(yè)園——獼猴桃長廊為主的工農業(yè)觀光旅游線。這些精品線路,春可游山、玩水;夏可漂流、避暑;秋可游園(獼猴桃園)、品果;冬可滑雪、狩獵,全年都可賞龍(恐龍蛋)、觀洞(蝙蝠洞、老君洞、荷花洞)、戲水(石門湖)、度假(老界嶺、農家賓館),一年四季季季有景,天天可游。 文化為魂—— 彰顯西峽旅游厚重底蘊。記錄了30億年地殼演化的地質文化,承載著1.7億年的地球生命信息的恐龍文化,融會了濃郁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親情的重陽文化,還有菊文化、哪吒文化、老子文化……走進西峽,就象走進一道縱貫古今、跨越時空的文化長廊。擴大文化與旅游的共生點,以文化彰顯個性、豐富內涵、提高品位,是西峽旅游的努力方向。由武漢設計院設計的長江黃河分水嶺地理分界線標志性建筑將在下半年投入施工;恐龍遺跡園二期項目七月底完成設計招標,八月份動工建設。以“恐龍文化”和“重陽文化”為兩大品牌;突出打造以中國南北分界線、長江黃河分水嶺、古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縫合帶為標志的“地質文化”,進一步做大“重陽文化”,同時叫響“禪文化”,“壽文化”、“孝文化”、“福文化”,讓西峽的山、水、龍、園滲透進厚重的文化底蘊,充分彰顯文化旅游的品位和厚度,是西峽旅游的全新戰(zhàn)略。
休閑特色——強化配套設施度假功能。 按照“把游客引進來,讓游客樂起來,使游客留下來”的要求,西峽縣首先從完善景區(qū)基礎設施入手,全面提升西峽旅游品位和市場競爭力。兩年來,共投資2億多元, 對全縣景區(qū)公路、有線電視、網絡、電力等基礎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 。圍繞“吃住行游購娛”,把縣城建成功能齊全的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把老界嶺建成旅游度假中心、會議中心和培訓中心;在雙龍、二郎坪沿線建成農家樂游客接待中心。投資3.3億元,建設世紀方圓大酒店、樺樹盤避暑山莊、龍港商貿城、太平鎮(zhèn)游客服務中心、二郎坪旅游服務區(qū)、老界嶺滑雪場度假區(qū)、石門湖旅游度假區(qū)等十大旅游服務設施項目。今年年底前世紀方圓大酒店主體、西峽旅游港和龍港商貿城項目一期工程將全部完成。雙龍化山旅游服務區(qū)正在建設,一期工程“十一”前完成。九鼎山莊、五道幢接待中心、漢王城山水大酒店、老界嶺樺樹盤避暑山莊等項目正規(guī)劃中。
極具魅力的生態(tài)、文化特色和完善的休閑度假功能使西峽日漸成為北方山地旅游度假中心。 今年元月份以來,全縣共接待游客73.6萬人次,門票收入2587.42萬元,綜合收入3.4億元, 僅“五一”小長假,全縣各景區(qū)就接待游客12.9萬人次,門票收入527.42萬元,旅游綜合收入達6046萬元。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