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jìn)入21世紀(jì)以來,雖然社會上出現(xiàn)了“明史熱”,但是人們對明代良相劉健的關(guān)注仍然不足。一方面,有關(guān)劉健的史料既少又散亂;另一方面,劉健留下的東西少之又少,難以尋覓。與張居正在后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同,劉健似乎被人們忽略了。不過,劉健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較廣。
1 與“八黨”斗爭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明孝宗駕崩,留下遺詔讓劉健等人輔政。隨后,朱厚照即位,即后來的明武宗。
武宗即位時只有14歲,他生性“好逸樂”、厭學(xué),疏于理政,因而對以劉健為首的文官儒臣關(guān)于“先帝”“祖宗”“社稷”“朝政”“君德”的說教頗為厭倦。
不幸的是,在當(dāng)時武宗的隨侍宦官中,以劉瑾為首的八個宦官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等人,因誘導(dǎo)武宗玩樂而得到重用。這些人相互勾結(jié),被稱為“八黨”。
一邊是劉健等人希望武宗親大臣、遠(yuǎn)小人、走正道,一邊是“八黨”變著法引誘武宗奢侈淫樂,朝政日益混亂。
劉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覺得應(yīng)該出面抗?fàn),否則對不起孝宗的臨終囑托。劉健等人決心鏟除“八黨”,朝中大臣紛紛響應(yīng)。劉瑾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和馬永成等人一起跪在武宗面前哭著求救。武宗耳根子軟,聽不得宦官們哭,更聽不得“好伙伴”劉瑾等人哭。于是,“八黨”平安無事,劉健等人卻栽了跟頭。
武宗不僅沒有追究“八黨”的責(zé)任,還給他們升了官,劉瑾被任命為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大權(quán)在握。失望的劉健和謝遷一起向皇帝打了退休報告,以此抗議,沒想到武宗竟然批準(zhǔn)了。
劉健致仕后,聲望尚在,朝臣們?nèi)砸詣⒔槠鞄门c宦官勢力斗爭。這讓劉瑾等人對劉健恨之入骨,他們?yōu)榱舜驌粑某紕萘Γ谡露?公元1507年)誣陷劉健、謝遷等53名朝臣為“朋黨”,并張榜公示于朝堂上,劉健名列榜首。
至此,劉瑾仍不解氣,煽動武宗下旨革去劉健的官爵,使退休的劉首輔成了平民。劉健的政治生涯跌入谷底。
好在劉瑾很快就倒臺了,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劉瑾等人被剪除。朝廷“撥亂反正”,劉健官復(fù)原職,重獲政治聲譽和相應(yīng)的禮遇?上У氖,武宗肆意游樂、朝政混亂的局面仍沒改變。劉健聽說武宗幾次出巡游玩,氣得茶飯不思,嘆息道:“我有負(fù)先帝啊!”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駕崩,四月,世宗(嘉靖帝)即位。嘉靖帝專門派人慰問劉健,把他比作宋代名相司馬光、文彥博,并大加賞賜。
2 劉健斬子與洛河夜哭
劉健去世,給后人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劉健的后代、今年76歲的劉陽文先生,向我講述了劉健斬子與洛河夜哭的故事。
相傳明孝宗夜做一夢,夢見一條金龍趴在皇宮的玉柱上。第二天上朝時,孝宗召集群臣為他解夢,劉健帶著第三子劉杰前往。眾大臣正在愁眉不展時,劉杰爬上殿角的玉柱,隨后旋轉(zhuǎn)而下;实劭戳舜篌@,脫口道:“我做的夢有解了,我該讓位于他。”劉健聞聽此言,忙跪地叩頭,向皇帝求饒:“萬歲,臣罪該萬死,不該帶幼子劉杰上殿,惹下禍端。”說完,劉健當(dāng)機立斷,拔出寶劍殺子于殿上。
看到劉杰倒地,劉健哭道:“劉杰、劉杰,你死我埋,我死誰埋?”皇帝隨口答道:“你死我埋!”
這個傳說有些離奇,不過劉杰確實早夭。據(jù)《劉氏家譜》記載,劉杰“生有異質(zhì),惜乎不壽”。劉陽文認(rèn)為,這正是劉健斬子的歷史見證。
不僅如此,為了打消皇帝對劉家“奪權(quán)”的顧慮,在斬子之后,劉健決定遷移祖墳,以斷劉家地脈。
劉陽文說,劉家祖墳原位于周山腳下三山村西南坡地,劉健將祖墳遷移到今洛陽新區(qū)學(xué)子街洛陽理工學(xué)院東北角。因為朝廷曾追封劉健祖上三代為閣老,所以這里俗稱劉閣老墳。
當(dāng)劉健乘舟順洛河搬運靈柩時,河中“脈氣縷縷,踴躍奔騰,緊隨靈柩而來”。劉健以決絕之心,在洛河水中放置利劍,以斬斷風(fēng)水,霎時清澈的洛河水突變鮮紅,并發(fā)出巨大的咆哮之聲。到夜間,聲大且遠(yuǎn),悲慘凄切,狀若哭聲,人們稱此為洛河夜哭。
3 一通神道碑訴說滄桑
時間無情,將記憶漂白。劉健去世近600年后,我努力尋找劉健在洛陽的印跡,卻只能看到一通神道碑。
7月29日早上7點半,劉陽文、王書敏兩位先生陪我去看這通碑。該碑在瀍河回族區(qū)唐寺門村,緊臨大福先寺。
此碑坐北朝南,正面是“大明太師劉文靖公神道”10個大字,右側(cè)有“道光年間大水沖倒,洪憲元年合族仝立”字樣。洪憲,袁世凱稱帝時的年號,洪憲元年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
神道即墓道,神道碑即立在墓道上的碑。由此可知,劉健的墓就在碑的后方,可惜今已不存。
這塊神道碑原在一戶楊姓人家院內(nèi),后來被前移數(shù)米,位于大門外側(cè)。“文革”時期,有人要將這塊碑毀掉,他們將碑帽推掉。楊姓人家的女主人張小妮看到后出面阻攔。“碑可好,不敢毀。”今年90歲的張小妮回憶說,仿佛當(dāng)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最終,張小妮和家人以拿回家當(dāng)飯桌為借口,將碑帽保護(hù)起來。
近年來,有人看中這塊神道碑的價值,想出高價買走,張小妮的兒子一口回絕:“給100萬(元)也不賣,這是劉健的神道碑,換個地方就不是文物了。”
的確如此,從洛陽走出的明代良相劉健,留給洛陽的也就這么一通碑了,確實該好好保護(hù)起來。由此,我再次想到了張居正。
后人將張居正比作與商鞅、王安石齊名的一代改革家,可是少有人知道《明史》給予劉健的高度評價:“其事業(yè)光明俊偉,明世輔臣鮮有比者。”章太炎先生也稱劉健為中國六大儒相之一。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張居正生前的名譽得到恢復(fù)。此后,張居正越發(fā)引起后世關(guān)注。著名歷史學(xué)家黃仁宇在專著《萬歷十五年》中對張居正著墨頗多;當(dāng)代作家熊召政歷時十年完成長篇小說《張居正》,獲得2005年茅盾文學(xué)獎;央視《百家講壇》推出酈波主講的《風(fēng)雨張居正》,使張居正更火。
張居正的家鄉(xiāng)荊州目前有張居正故居、張居正街和張居正小學(xué)等,成立了荊州市張居正研究會,并啟動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張居正文化園”,舉辦多種活動紀(jì)念這位名相。劉健在家鄉(xiāng)洛陽依然很“冷”,在全國的知名度也遠(yuǎn)遠(yuǎn)低于張居正。
“研究和宣傳劉健,是我晚年最大的心愿。”劉陽文望著陽光下的神道碑,擦著汗說。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