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嵩縣伊河南岸有“五大家族”,即汪莊汪氏、衙里陳氏、牛寨王氏、寺莊傅氏和雷氏。這“五大家族”文脈隆盛,人才輩出,勛業(yè)燦爛,涌現(xiàn)出一大批在嵩縣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名人。其中,牛寨王氏家族以一世王古寶(禮部尚書加少保)、六世王守誠(山西提督學政)、十世王溯維(浙江布政使參政)最為有名。從即日起,本報將為您講述嵩縣牛寨王氏家族的風云往事。
王古寶,先世為山西太原王氏望族,元末遷居嵩州(今嵩縣)牛寨。明代初年,王古寶應(yīng)詔出仕,成為太子朱標及諸王的師傅,朱標去世后,他又成為太孫朱允炆的師傅。
王古寶官至禮部尚書,加少保。靖難之役發(fā)生后,王古寶為朱允炆的下場鳴不平,故他在有明一代,因“時諱”而湮沒無聞。直到清代康熙年間,他才得以崇祀于鄉(xiāng)賢祠。
1 嵩縣文化人癡迷嵩縣文史
嵩縣伊河南岸“五大家族”的歷史資料的搜集、整理,離不開嵩縣文化人王玉杰、萬志敏的辛勤付出。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攜手進行了多項文化工程的開發(fā),如對嵩縣古代名宦、嵩縣名門望族、嵩縣云巖寺等的歷史進行研究,嵩縣伊河南岸“五大家族”歷史研究即為其中一項。
值得一提的是,王玉杰為嵩縣牛寨王氏家族第二十世后代。在接受《洛陽晚報》記者采訪時,王玉杰說,2013年以來,他和萬志敏一起認真查閱明、清《嵩縣志》,遍尋伊水河畔的明清望族王氏、傅氏、陳氏、屈氏、雷氏等家譜資料,這些資料大多是存世無幾的珍品,有的甚至是孤本。他們借用、翻印這些家譜資料,進行披閱、校點、研究、收藏。那些塵封的實錄或文章如滄海遺珠,讓他們欣喜不已、如獲至寶。
2 牛寨王氏家族根在太原
通過對《周南王氏宗譜》的研究,王玉杰對先祖王古寶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古寶,字士賢,先世為山西太原王氏望族,元末遷居嵩州牛寨。
王古寶自幼苦讀詩書,崇尚程朱理學,學問精粹,對經(jīng)術(shù)造詣頗高,時人將其比為隋代大儒王通。因處于元末亂世,他淡泊名利,隱居不仕,專以收徒授業(yè)為務(wù),被聘為伊川書院(原名伊皋書院,為北宋程頤所建)山長(相當于校長)。
金元更迭之際,該書院已淪為廢墟。元成宗大德年間,駐守鳴皋鎮(zhèn)的炮手總管勖實戴,醉心漢族文化,讀程頤易傳,豁然開朗,大有所得,因此改名克烈士希。他追慕程氏理學,慨嘆書院廢弛,于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捐俸重建書院,歷時10年,建成了包括大成殿、講書殿、九賢祠、藏書樓等在內(nèi)的院舍100余間,聘請名儒,收徒授課。
克烈士希去世后,他的兒子慕顏鐵木繼承父親遺志,建稽古閣,收藏萬卷典籍。在書院煥然一新后,慕顏鐵木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上奏朝廷,元仁宗敕賜“伊川書院”,由翰林院直學士薛友諒撰文,趙孟公式為書院題記,遂使伊川書院中興,成為元代中原地區(qū)三大知名書院之一。
王古寶能被延攬為伊川書院山長,可見他的學術(shù)水平和名望足為一時之杰,對包括嵩縣在內(nèi)的伊洛周邊教育發(fā)展,起了倡領(lǐng)育化的作用。
3 被諸王敬稱為“河南王師傅”
元代嵩州隸屬于南陽府。元末紅巾軍起義,各地群起響應(yīng),元代左丞張伯玉奉朝廷之命,到嵩州剿撫。他到任后,造訪嵩州名人“二王”,即王古寶、王弢,征詢方略,王古寶建議通過招安來平定禍亂。張伯玉采納了這個建議,最終兵不血刃安撫了地方,使嵩州大地避免了一場兵災(zāi)。
明太祖洪武初年,皇帝下詔求“巖穴隱逸之士”,王古寶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應(yīng)“賢良方正”被舉薦入京,時年已51歲。
王古寶“言動恂謹,舉止端莊”,朱元璋對其頗有好感,授其翰林院正字、詹事府侍講,給懿文太子朱標及諸王做師傅。后來因朱標早逝,皇帝又指定王古寶做太孫朱允炆的老師,官至禮部尚書加少保(從一品)。諸王都很敬重他,私下都稱其為“河南王師傅”。
4 為建文帝朱允炆鳴不平
作為老師,王古寶對朱標和朱允炆很有感情。朱標病逝后,王古寶傷心不已,遂請求辭官歸里。直到朱允炆即位,王古寶才得以告老還鄉(xiāng)。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他像平民一樣生活在嵩縣老家,仍憂心國事,關(guān)注時局。
建文四年(1402年)秋天,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師攻陷南京,建文帝蒙難。這一消息傳到嵩縣牛寨村時,王古寶深受打擊,悲憤不已。
王玉杰分析,當靖難之役爆發(fā)時,王古寶認為這不過是一場皇族爭權(quán)版的龍虎斗,地處燕地的叛軍絕對戰(zhàn)勝不了堂堂正正的王師。
讓王古寶意外的是,悍勇的燕軍在短短三年間,摧枯拉朽般直抵南京。據(jù)說,王古寶聞訊后既驚且憤,從此絕食。數(shù)天后,他口吐鮮血,悲憤而逝。
王古寶一生忠誠為國,生不念家計,死無留家產(chǎn),檢點其身后之物,只有箱篋中數(shù)通皇帝的誥命,別無余財;埋葬時與平民百姓一樣,葬在牛寨南邊的伊河岸邊。
5 去世300余年,終入鄉(xiāng)賢祠
自朱棣登上帝位至明亡,王古寶因“時諱”湮沒無聞。清朝定鼎后,距王古寶年代已遠,更沒有人為這位前朝孤臣旌表立傳。
在王古寶去世300余年后,經(jīng)其九世孫王溯維的吁請,嵩縣闔邑鄉(xiāng)紳、士民呈報,通過逐級遞審,最終河南巡撫批準將他崇祀于鄉(xiāng)賢祠。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河南巡撫鹿佑批文道:“前少保、禮部尚書王諱古寶者,教擬龍門,聘歸鰲禁(翰林院)。有文事必有武備,將才克定紅巾;傅元子(太子)仍傅太孫,師表爰隆紫極。垂衣位正,歸茹黃綺(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綺里季的合稱)之芝(靈芝);靖難兵來,不采夷齊之蕨。植千秋之大節(jié),自甘取義舍身;開百世之高風,直足廉頑立懦。既久孚于輿論,宜崇祀于學宮。”
嵩邑士紳公呈之文盛贊王古寶:“潛德幽操,前賢自行其是;高風亮節(jié),后人共仰其休。不求知于一時,乃益彰于異代。積深流遠,實大聲宏,此直道所以常存,而人心所以不泯也。”
一代帝師王古寶終于得到異代的尊崇、榮光,而在他的身后,嵩縣牛寨王氏代有人出,讓宗族增光煥彩,書寫了一個家族數(shù)百年的堅守與不屈、榮耀和輝煌,為嵩縣歷史平添了一道亮麗的光芒。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