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到南京夫子廟,專訪《孔子問禮圖》石刻。這是洛陽河南府文廟的遺物,它是怎么流落到南京的呢?
1 1500多年前的石刻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繪的南京秦淮河畔春天的繁華景象。
初冬時節(jié)游覽秦淮河,未見到似雪的梨花,但那名勝佳景,仍能給人一種秀美之感。夫子廟,是十里秦淮風(fēng)光帶中一個明清建筑風(fēng)格的重要景點。它是以大成殿為中心,構(gòu)成的一組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現(xiàn)為南京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大成殿大門后,列有數(shù)塊石碑,其中有一塊《孔子問禮圖》石刻,被稱為鎮(zhèn)殿之寶。
它由烏石刻制,長68厘米,高43厘米。石刻制于南朝齊永明二年(公元484年),描述了春秋末年,孔子從家鄉(xiāng)曲阜去周都洛邑(洛陽)問禮于老子的場景。 石刻所表現(xiàn)的是孔子駕車而來,老子等人在大門前迎接的場面。左上端刻有“永明二年,孔在魯入周問禮周流”的字樣。此石刻雖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但圖文 仍清晰可辨,人物形象渾樸敦實。
南京夫子廟的旅游資料和南京媒體對這件文物來歷的介紹是:“1932年,戴季陶去洛陽出差,在古董市場上購得此塊《孔子問禮圖》石刻。”
2 “戴季陶去洛陽出差”的真相
所謂“戴季陶去洛陽出差”的說法,實際上是一個歷史錯誤,因為現(xiàn)在很少人知道國民政府曾經(jīng)遷都洛陽。戴季陶曾遷居洛陽近一年時間,并在此期間購買《孔子問禮圖》石刻。
1928年,南京成立行政、立法、考試、監(jiān)察、司法等五權(quán)分立的國民政府。其中,考試院是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構(gòu),掌理國家機關(guān)人員的考試、任用、考核、升 遷等事宜。戴季陶擔(dān)任首任考試院院長,直到1948年張伯苓接任,戴季陶主持考試院整整20年?荚囋号f址位于今南京市北京東路,地處雞鳴寺東側(cè),玄武湖 南岸。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jìn)攻上海,企圖占據(jù)上海、威逼南京,迫使國民政府就范。當(dāng)夜,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遷都洛陽,積極備戰(zhàn)。1月29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洛陽,1000多名軍政要員于次日乘火車抵達(dá)洛陽,定洛陽為行都。
當(dāng)時,國民政府駐原河南府衙署(今老城青年宮廣場一帶),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駐老城東大街林公館。考試院駐周公廟,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駐東大街戴公館(原洛京旅社)。12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回京典禮,撤離洛陽,返回南京。
3 林森撰寫“得圖記”
戴季陶回南京后,于次年命人鑿石制碑鑲嵌《孔子問禮圖》石刻,置于考試院大門內(nèi),石碑周邊專設(shè)花壇圍欄并造名為“問禮亭”的碑亭。
新制成的《孔子問禮圖》碑由碑頭、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通高220厘米,全碑用蘇州花崗巖制成。碑額有“孔子問禮圖,吳敬恒題”的題字。吳敬恒即吳稚 暉,以精湛篆書名列“民國四大書法家”。碑身上部正中鑲嵌《孔子問禮圖》,下部淺刻林森所撰“得圖記”。反面為戴季陶的題字:“禮以節(jié)眾,樂以和眾。建國 育民始于是,復(fù)興文化在于是。愿與國民共勉之。”碑座雕刻成須彌座形,精刻6層式樣,莊重美觀,華麗大方。
目前,碑頭、碑身、碑座都用玻璃罩著,置于南京夫子廟大成殿。林森撰寫的“得圖記”全文如下:
洛陽,故九代名都,時有古物出世。殘磚斷碣,得者珍同拱璧。然土人(注:土人意為泥塑匠人)工于作偽,市上所陳,半皆贗品,罕覯(gòu 罕覯意為不常見)其真者!季陶同志去歲入洛,得永明二年石刻《孔子問禮圖》一方,完整無缺,畫法刻工樸茂無比,石文斑駁而又極其潤澤。金石家謂,乃石刻久 湮于水中者,斷非偽造所能及。今季陶特為建亭于考試院,用資保護(hù),且藉以昭示先圣求禮之殷!以余駐洛經(jīng)年,親見其值此奇逢,屬為之記。余亦喜環(huán)物之得主 也,爰述其緣起如此。落款為:閩縣林森撰文,閩縣魏懷敬書。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十日。
林森于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所寫的“得圖記”,記述了戴季陶在洛陽得到《孔子問禮圖》石刻并制碑、建碑亭的經(jīng)過。書丹者魏懷,時任國民政府文官處文官長。
4 《孔子問禮圖》石刻之磨難
提到這方《孔子問禮圖》石刻,自然想到洛陽東關(guān)大街洛陽縣文廟舊址前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其為清雍正年間河南府知府張漢、洛陽縣令郭朝鼎所立。從理論上講, 孔子入周問禮碑應(yīng)立在河南府文廟前,但由于河南府文廟有更早的《孔子問禮圖》石刻,因此孔子入周問禮碑就立在了洛陽縣文廟。
河南府文廟位于今洛陽老城東南隅,這里是隋朝至北宋時期國子監(jiān)舊址,古代是廟附于學(xué),兩位一體。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建文廟、國 子監(jiān)、貢院于此,創(chuàng)立科舉制。而后將皇家收藏之歷代相關(guān)石雕石刻薈萃于此,其中就包括《孔子問禮圖》石刻。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將完顏 宗翰將富庶繁華的洛陽城一把火燒毀。金朝末年,重建河南府文廟,《孔子問禮圖》石刻等少量文物劫后余生,重新鑲嵌于文廟。
1923年,私立明德中學(xué)遷河南府儒學(xué)舊址。1927年冬,豫西行政長官王玉堂借本校地址舉辦洛陽師資訓(xùn)練班,毀壞文廟、玉虛觀神像,指歸學(xué)校!犊鬃訂柖Y圖》石刻等被拆除,流落民間。1932年,被戴季陶購買,運往南京后在考試院制碑建亭安放。
“文革”期間,有人將石碑移埋保護(hù),碑亭卻被毀。1985年,南京夫子廟大成殿主體工程完成后,此碑重新面世,被運往夫子廟。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fù)責(zé)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