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寺俗稱東大寺,創(chuàng)建于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是明代就藩洛陽的福王朱常洵為其生母鄭貴妃“抒因心之忠孝”而建的。取寺名“迎恩”,是福王借庇于佛,稱其母“心之善可因也;心可因,故恩可迎也”。
明神宗寵幸鄭貴妃,生朱常洵,欲立為太子,但其非長子,故大臣阻之,后封福王,置官邸于洛陽,撥2800萬兩白銀,10倍于一般藩王,建福王府。朱常洵大 婚,費銀30萬兩。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福王正式就藩,“詔令賜莊田四萬頃”“中原腴土不足,取山東、湖廣田盆之”,又把沒收大學士張居正 的家產(chǎn)及四川茶稅賜給他,并準他壟斷洛陽鹽市等,中央財政為之一空。福王一到洛陽,立即將經(jīng)營洛陽200余年的伊王(世襲)趕出伊王府,讓其別居永寧(今 洛寧),并將伊王府歸于福王府之內(nèi),宮闕巍峨,連成一片。10年后,福王打著“奉敕創(chuàng)建”的旗號,興建迎恩寺。據(jù)《迎恩寺碑記》載:“費以巨萬,而公帑 (tǎng 古代指錢財或收藏錢財?shù)母畮?無與,成以逾年,而徭役無與。商者、陶者、工者樂就之;官府、農(nóng)民若罔聞也。”可見,修建迎恩寺,福王耗費的全是民脂民膏。
迎恩寺占地120畝,規(guī)模弘敞、金碧輝煌。有山門、戲樓、金剛殿、天王殿、正殿、伽藍殿、祖師殿、延壽殿、禪堂、鐘鼓樓、藏經(jīng)樓等。寺院內(nèi)古柏蔥蔚,花草奇異,清幽別致,令人塵襟(世俗的胸襟)頓滌,猶如出諸世外。
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軍攻進洛陽,于迎恩寺捕獲了福王,將其正法,后又放火燒福王府,大火三日不滅,但迎恩寺保存下來。
到了清朝,迎恩寺成為“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置放處,這是皇帝虛蹕(bì指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行人來往,也泛指帝王出行的車駕)洛陽的象征。所有文武朝臣、地方官吏,凡經(jīng)洛陽,都要到迎恩寺拜謁龍牌。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三月,在廣州焚鴉片的欽差大臣林則徐被充軍新疆伊犁,途經(jīng)洛陽,曾到迎恩寺拜龍牌。
清朝皇帝有虛蹕洛陽的,也有駐蹕洛陽的,如清高宗乾隆、清德宗光緒,垂簾聽政的慈禧也到過洛陽。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乾隆巡幸洛陽。他首先祭拜關林,親制祭文,親書匾聯(lián),其匾為“聲靈于鑠”,其聯(lián)為“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匾聯(lián)今仍懸于關林廟拜殿中。
乾隆尊崇佛教,駐蹕洛陽后,先后游歷了龍門石窟、白馬寺等名勝。在奉先寺,他久久佇立,神態(tài)虔誠。在香山寺,他揮毫潑墨,賦詩兩首。其一曰:“龍門凡十 寺,第一數(shù)香山。自古才華地,當秋罕蹕間……”其二曰:“靜室暫周旋,興懷每怡然。如斯看水逝,不改是峰連……”如今,刻有這兩首詩的御詩碑仍存于寺中。
據(jù)說,乾隆在香山寺用膳時,寺院住持得知皇上愛吃酸甜味的櫻桃肉,就讓廚師用紅薯粉條做了道“素櫻桃肉”。乾隆見此菜狀似櫻桃,外焦內(nèi)香,十分可口,連聲贊許,并當場賜名“洛陽焦炸丸”,后來這道菜成了洛陽名菜,在民間廣為流傳。
乾隆一行抵白馬寺時,寺僧敲鐘相迎。莊嚴古剎,鐘聲悠悠,乾隆很是欣慰。他揮筆寫出一上聯(lián)“白馬寺內(nèi)撞金鐘”,讓大臣紀曉嵐對下聯(lián),紀曉嵐從容提筆對曰“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擊掌稱贊:“佳對!”此事遂傳為佳話。
在洛陽小住10余日后,乾隆起駕前往緱(gōu)山、嵩山。祭拜嵩山后,他在少林寺歇息,題寫了“天下第一名剎”匾額,現(xiàn)仍懸于該寺天王殿。當晚,他以方丈室為行宮過夜,故方丈室曾一度改稱“龍庭”。
與乾隆皇帝春風得意的巡幸不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來洛陽是“兩宮回鑾”。光緒年間,八國聯(lián)軍占了北京,慈禧、光緒逃到了西安。后和約簽訂,太后和皇帝被準予返京,這叫“回鑾”。洛陽是河南府治所,兩宮回鑾在洛陽住了9天。
鑾駕抵洛時聲勢浩大,黃龍旗開道,護衛(wèi)軍、儀仗隊威風凜凜。轎子、馬騎、大車魚貫而入,隊伍連綿數(shù)里。慈禧太后乘坐由16人抬著的金色大轎,跪近的萬人齊喊:“老佛爺萬歲!”
慈禧自稱“老佛爺”,信佛。她和光緒皇帝在洛游覽了千祥庵、龍門,祭拜了關林、宋太祖廟。在龍門古陽洞,慈禧下令整修洞中的一尊佛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是讓把主佛釋迦牟尼整修成老君像,洞改名“老君洞”。結果,在龍門石窟佛教圣地,冒出這么一個“道教洞”。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