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平,字處均,洛陽人,生活在北周和隋時期。他相貌英俊,器宇軒昂;他勤奮好學,精通儒學;他仗義執(zhí)言,不畏強權,任度支尚書和工部尚書期間,親民愛民,對隋朝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盡職責不畏強權
北周末期,長孫平與楊堅同朝為官。當時,北周已處于滅亡前期,皇帝柔弱,官吏貪婪,民不聊生。他和楊堅常常對政局發(fā)表意見,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老百姓已盼望北周這個“太陽”落山了,我們該如何?
此時,淮河以南地區(qū),發(fā)生叛亂事件,而鎮(zhèn)守壽陽(今安徽壽陽)的大將賀若弼不積極平叛,且對楊堅為相不滿。賀若弼性格剛強,狂悖而傲慢,認為天下無人可超過自己。楊堅對他極為不滿,就派長孫平赴壽州,宣布撤銷其刺史、駐軍統(tǒng)領的職務。
長孫平接到授命后便立刻出發(fā)了,到壽州宣布楊堅的命令,不料賀大怒,將命令撒碎,大喊:“楊堅并非皇帝,無權撤我的職!”長孫平當即命令手下將賀捆綁,押 赴京城長安,交楊堅處置。賀若弼乃將門虎子,人脈極盛,捆綁此人很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但長孫平不畏強權,盡職盡責,令人敬佩。
安百姓多有作為
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后,將長孫平調任度支尚書。這一官職負責國家的財政管理,責任重大。
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全國不少地方遭受水旱災害,山東、河北一帶尤為嚴重。百姓缺糧,餓殍遍野。長孫平下令開倉救濟,但倉儲太少,不足以解災民之需。他一方面從別省調糧,令地方官員深入農戶,進行調查、協(xié)調,并要求他們親自耕種,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他倡導興修水利,加強對各省河流的治理。經 過他的努力,隋初全國安定,避免了動亂。
幾年之后,長孫平調任工部尚書。這個職務主管城建及維修等重大建設項目。他大力支持大建筑師宇文愷的工作,修長安舊城、建陵園、引水入長安、建大明空……使長安成為世界最大的都市。
敢擔當仗義執(zhí)言
長孫平在工部尚書任上時,朝中發(fā)生一件大事:大都督邴紹惡言攻擊朝廷,說朝廷用人唯親,胡亂作為,勞民傷財,如此下去,國去必不長久。這些話傳到楊堅那里,他勃然大怒,下旨將邴紹逮捕,并決定殺掉。
消息傳到了長孫平耳朵里,他急忙對文帝說:“邴紹的話,只是別人傳言,并無真憑實據(jù),如此定罪,是否草率?他心直口快,但對陛下忠心。”說到這里,他話鋒 一轉:“山岳藏疾,所以成其大;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臣不勝志愿,愿陛下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復誅之,恐百代之后,有虧圣德。”文帝聽了這番話,認為有理,下旨放了邴紹,并說,“今后有關誹謗朝廷的話,不必上報,也不再追究”。此后,長孫平在朝廷中威望更高了。
善調解巧妙用計
突厥族本已歸順隋朝,邊境也安定了幾年,不料,這個族中的兩個頭目——達頭可汗和都茲可汗產生分歧,兩方準備兵戎相見,這對突厥和隋朝均不利。文帝派長孫平去調解。長孫平到突厥后,分別接見了這兩個頭目,勸他們以和為貴。同時,他還陳述利害得失,并表明隋朝的態(tài)度:決不袖手旁觀,姑息肇事者。如此恩威并 舉,兩可汗終于欣然和解,并送給長孫平絹100匹,以示感謝。
晚年的長孫平被派往相州。此地民風不好,長孫平常常深入民間,敦促百姓勤于耕耘,勸解鄉(xiāng)里要互相關愛。由于生產的發(fā)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經濟小事產生的糾紛少了,淳樸的鄉(xiāng)風逐漸形成。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