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國家為重死生輕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14 9:47:14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契丹主知曉宋西陲邊境有西夏人元昊虎視眈眈,乘機向宋朝廷以索還南地(河北瓦橋關以南土地)為借口,對宋朝廷進行要挾。宋朝廷恐懼兩面受敵,于是派遣富弼前往談判。富弼面臨強敵,堅決不讓,從此奠定他在外交史上的英名。
一
富弼,河南人,字彥國,雖比范仲淹小15歲,范仲淹卻對他非常賞識。兩人相遇于開封時,富弼非常欽佩范仲淹的博通六經,經常向范仲淹執(zhí)經問難。范仲淹牽線搭橋,促使大臣晏殊將女兒許配給富弼為妻,鼓勵他參加科舉考試。富弼后試館職考(文學侍臣試)及格,而正式步入仕途。
富弼被派去契丹做談判專使之前,曾有過兩次外交上的經歷,但都不可與這次同日而語。這次出使遼國談判,任務重大,對國家對個人都生死攸關。因此,許多大臣為富弼擔憂。富弼的朋友、時任集賢院校理的歐陽修,懷疑宰相呂夷簡故意派富弼去險地而借刀殺人,向皇帝上書請求將富弼留下來而未被允許。富弼卻不在乎,毅然愿往。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入殿向宋仁宗叩首道:“主憂乃臣下之辱,臣怎敢愛死?此去除增幣外,決不妄允一事。倘若契丹意外苛求索取,臣誓死拒絕。”宋仁宗聞言為之動容,當面授予他為樞密直學士,富弼堅決謝辭說:“國家有急難,當臣下的辛勞義不容辭,怎敢先受爵祿呢?”
當富弼抵達遼京時,契丹已經在幽薊囤積兵馬,揚言隨時南下。宋朝廷不得不在京東河北一代宣布戒備。兩國之間劍拔弩張、和談不成,戰(zhàn)爭隨時可以爆發(fā)。當時39歲的富弼與27歲的契丹主談判時,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契丹主年少氣盛,咄咄逼人;富弼沉著應答,堅決不讓。
富弼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談話,使契丹主有所松動,但仍然堅持要求宋歸還關南土地,認為這是祖宗之地。富弼決不讓步。契丹主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硬的不行,就來軟的。第二天,契丹主邀請富弼一同打獵,故意將馬頭向富弼的馬頭靠近,并轡而行,借機婉言相勸富弼,并承諾說:“南朝若許我關南土地,我當永感厚誼,誓敦和好。”富弼不卑不亢,反復陳述其不可能之原由:“北朝既以得地為榮,南朝(宋)必以失地為辱。兩朝既然稱為兄弟,怎可一榮一辱呢?”契丹主無言以對,又提和親之議,富弼也加以拒絕,只允議增歲幣。契丹主非常沮喪,不得已地說:“你還是回去請示后咱們再談吧!”
富弼歸朝復命,建議可允增幣,但不可允議婚。宋仁宗采納富弼的建議,令中書省起草議定書,命令富弼再與遼交涉。富弼臨行前,曾要求增加雙方約束,勿在邊界開拓塘淀(塘淀可阻擋騎兵)、勿無故添屯兵馬及不得互留逃亡人三事于議定書內。
富弼北去途中,途次樂壽,忽然覺得有點兒不對勁,馬上對一路同行的副史張茂實說:“我奉命為使,未見國書。假如國書里邊的詞語與口傳的話不同,豈非壞了大事?”于是,富弼打開議定書副本,果然不符,發(fā)覺未列此三事。于是,富弼連夜趕回朝廷,叩開皇宮,面見宋仁宗,呈上國書,痛心疾首地說:“樞臣意圖陷害,特作此書,欲致臣于死地。所增三事,乃行前與遼人所約定。今臣再去遼,口頭說辭與議定書有異,彼必疑臣,臣事敗矣。臣死不足惜,貽誤國家,豈非大患?”宋仁宗感到驚疑,轉身問晏殊。晏殊說:“呂夷簡想來不至于此,或恐錄述有誤。”此時,富弼不顧翁婿之情,當面斥責道:“晏殊奸邪,袒護宰相呂夷簡而欺騙皇帝,該當何罪?”宋仁宗是一個老好人,并沒有追究呂夷簡和晏殊的責任,只是命令晏殊改寫議定書。富弼看過之后,再度啟程前往遼國。
二
富弼到了契丹,契丹主終于允許再盟和約,唯對每歲增輸銀兩、絹匹各十萬在盟書中堅持用“獻”字。富弼據理力爭,堅持用“增”字。兩人之間有一場精彩的對話,也是一場精彩的較量。
契丹主說:“南朝既增我歲幣,應稱為獻。”富弼說:“南朝為兄,豈有為兄獻弟的道理?”契丹主讓了一步,說:“獻字不用,改一納字如何?”富弼仍然不答應。契丹主生氣了,說:“歲幣且增我,何在此區(qū)區(qū)一字。若我擁兵南來,你們不要后悔?”富弼答復說:“我朝兼愛南北生民,所以屈己增幣,并非懼怕北朝。若不得已改和為戰(zhàn),當視曲直為勝負,使臣卻不敢預料了。”契丹主說:“卿勿固執(zhí),古時也曾有此例呢。”富弼勃然大怒說:“不錯,唐高祖借兵于突厥,當時臣事突厥,有所贈送,或稱‘獻’、‘納’亦未可知。但是后來頡利可汗(突厥主)被唐太宗活捉,還說得上更有此禮嗎?”
契丹主看到富弼說話時辭色俱厲,知道不可奪其志,于是答應歲增金帛,但對如何措辭仍不死心,“我自派專使赴南朝議之”。
契丹果然派遣使者到開封來了。富弼耍了個心眼,還沒有返回開封時就先派人飛馬報告朝廷,說:“契丹來朝必求‘獻’、‘納’二字,臣以死抗之,其氣勢已殺,可以拒絕其要求。”宋仁宗允奏。但是朝廷中妥協氣氛太濃,在遼使抵達開封向宋朝廷堅決要求下,宋仁宗終于采納樞密使晏殊的建議,用了“納”字以許盟。于是,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仍遣知制誥梁適持誓書,與仁先等往契丹。契丹亦遣使再致誓書,且報撤兵,總算依舊和好了。這一結果,富弼始料未及,非常痛心,但也無可奈何,因為靠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現實。然而,富弼出使遼國期間做出的犧牲與奉獻,后人是不會忘記的。
三
富弼第一次受命出使,途中得知家中一女病死,竟顧不上過問。第二次再去遼時,家內報生一男,他也沒有時間照顧。后來得到家中來書,他連拆也不拆,往往投爐焚燒。左右官員不理解,他對人說:“這種家書,徒亂人意,國事尚未了結,何暇顧家?”
等到和盟再結、議和已成,宋仁宗酬其功績,復命他為樞密直學士,他再度堅辭。宋仁宗不久升他為翰林學士,他仍然懇切辭謝說:“對遼增加歲幣,非臣當初交涉本意,不過顧慮到朝廷正在征討西夏元昊,未暇再與遼人用武,所以臣未敢死爭,怎可無功受賞呢?”沒有多久,宋仁宗又授富弼樞密副使,富弼再次辭謝,但上表請宋仁宗臥薪嘗膽、不忘修政。宋仁宗贊嘆不已,改授富弼資政殿學士。
富弼三次堅辭賞爵,完全出于他知恥之心,尤其是朝廷仍舊答應用“納”字對契丹輸幣帛,他更有錐心之痛,自然不愿受賞了。他和“澶淵之盟”時的交涉使節(jié)曹利用判若二人。曹利用自以為有功,接連接受升官后竟至與丁謂奸佞構陷忠良寇準。而富弼歷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為有宋一代忠勤有守的老臣,從未自恃有功。他尤其是從事弱勢外交能把握原則從不在敵前示弱,堪稱弱國外交使者的典范。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富弼和范仲淹一齊被重用,范仲淹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 兩人同被皇帝在天章閣召對。至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以80高齡病卒,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有詩為證:
銜命登程竟北行,國家為重死生輕。
折沖樽俎談何易,恃有忠誠懾虜情。
(作者:李樹友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