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雙 大孝黃香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1/20 17:01:01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您知道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中華史籍上著名的“忠孝之鄉(xiāng)”嗎?“忠臣張良、孝子黃香”的石碑作為一個城市顯赫的榮耀,矗立在幾代文廟之側(cè);你知道我們禹州喪禮上逝者家屬們行二十四叩大禮源自何處嗎?這套儀軌甚繁的禮儀蘊涵著一個孝子對于逝去至親的怎樣的哀思;你知道在東漢章帝為皇子的弱冠大禮上,作為特邀嘉賓并被皇帝盛贊孝行“天下無雙”的是誰嗎?你知道為啥老一輩的親人提起成語“溫席扇枕”,總要扯著你耳朵教育一番嗎?
那就讓我們掀開耀目的榮譽光環(huán),將千古孝子黃香請下神壇,走進這一個心懷感恩、體貼入微的赤子的世界。
在河南禹州市城東約13公里處,有一座山崗叫孝山,源于孝山的一條小河叫孝水河。孝山上有座荊棘叢生的古墓冢,冢前有通1958年原禹縣人民委員會樹立的“縣級文明保護單位漢丞相黃香之墓”碑(原碑已損,碎片猶存)。
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人。9歲喪母,事父至孝,對父親“夏則扇枕,冬則溫衾”。關(guān)于這個故事,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jīng)》中寫道:“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zhí)。”12歲時,被當時江夏太守劉護題寫“門下孝子”贈之。黃香博學經(jīng)典,精研道術(shù),以文章聞名京師。漢章帝稱他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后任尚書令、左丞、魏郡太守。
那么,孝子黃香何以葬禹呢?據(jù)民間傳說及文字記載有以下原因:
一、選葬于人杰地靈之處
禹州上古時屬黃帝故墟,堯舜時為大禹國稱夏,夏朝為國之都,春秋稱櫟(亦稱厲)為鄭國別都,戰(zhàn)國時稱陽翟為韓國之都,秦漢為最強盛的八郡之一潁川郡郡治,被稱為“福冠海內(nèi)”的“天下明都”。而且黃帝重臣風后、力牧、大鴻等和名士巢父、許由,夏之鈞臺、韓之故宮等遺跡至今猶存。戰(zhàn)國思想家韓非子、五世相韓的張開地、張平、秦相呂不韋、漢留候張良、御史大夫褚少孫、畫圣吳道子、行書鼻祖劉德升等皆生于此。潁水穿境而過,崗欒秀麗,堪稱“人杰地靈,風水寶地”。
二、祖上黃霸成名之地
黃香為黃氏始祖楚相春申君黃歇之十五世孫、黃霸之第七代孫。黃霸字次公,西漢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漢宣帝時,他任潁川太守前后八年,將潁川治理得人口增加“天下第一”,“孝子悌弟、貞婦順孫日益眾多,田者讓畔,道不拾遺,養(yǎng)視鰥寡,贍助貧困”,連鳳凰都集此最多;獄無重囚,受到了皇帝重獎。黃霸還在禹州城東11公里處建了一座歡善臺(亦稱勸善臺、揚善臺),后人改為遺愛祠,又稱黃霸祠。勸善臺漸成村落,稱黃臺。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曾在此設(shè)黃臺縣。以后隋廢唐又設(shè),前后共設(shè)縣72年。黃香墓在黃臺村南僅2華里。
三、黃香家曾居禹州
黃氏在記述黃歇之后最旺盛的兩個巔峰時期的楹聯(lián)是“潁川世澤,江夏家聲”。潁川世澤指黃霸的崛起,江夏家聲指黃香的顯名。而黃香為黃霸的八世孫,說明潁川黃氏與黃香前后的江夏黃氏皆出自黃霸。黃霸有九子均家訓成才,自成分支,有一支活躍于黃霸成名之地的潁川郡。黃香祖上先在潁川后徙江夏,世代在京都洛陽做高官。其高祖黃嘉為大司空,曾祖元祖為諫議大夫,祖父伯良為司徒,父親黃況為葉縣(今河南葉縣)縣令。潁川郡歸豫州(洛陽)管轄,屬京畿之地。葉縣時稱昆明,歸潁川郡轄。從漢到魏晉是最重先人郡望的世代。歷代在京畿的祖居地設(shè)置府第家宅留守族人實在必然。
《后漢書·黃瓊傳》載,永建中(約129)公卿用公車請他入仕,“瓊至綸氏稱疾不進”。何以到此稱病不走呢?或許他先人在這里的老家,或者是他自己在這里確有個家!吨駮o年》載,綸氏即夏之綸國,少康之邑(即今禹州順店鎮(zhèn)康城村),另據(jù)《辭源》載,綸氏“故城在河南省許昌縣西南”,即今禹許接壤的褚河鄉(xiāng)一帶。再者,黃瓊于永興二年(154)被封為邟鄉(xiāng)侯。許慎《說文》認為邟在潁川。而禹密黃氏族譜所抄錄的黃香墓碑碑文中,多次提到“古邟鄉(xiāng)即今之禹”、“漢之邟鄉(xiāng)即今禹州也”。古之封侯某地者,一般以其故里或與他有特殊結(jié)緣關(guān)系的地方。所以,《禹州志》說:“瓊為香子,或就養(yǎng)其子所封故,附近葬于此乎”。
清同治十年(1871)所立黃香墓碑曰:“嗣文強公后人以官為家,流寓新安零陵、歙州、婺州、泗州、盱眙等處,民族繁衍遷徙靡定,始祖之墓寢失其傳。”到了宋代,黃香的25世孫黃元之任鈞州節(jié)判又住到禹州。歷經(jīng)五世到黃仲英時分遷至密縣。所以,今禹州與密縣的黃氏都是黃香的后裔,也說明黃香祖上及其后代與禹州都有著非常特殊的結(jié)緣關(guān)系,無怪乎后人也將禹州稱作黃香的故里。
四、遺跡真實
黃香墓于20世紀90年代初曾被盜挖一洞,不知何故停止。接到報案,市文物專家現(xiàn)場察看。見盜洞沿墓冢邊緣直下約1.5米深,呈圓柱形,尚未拐彎進墓室,可能被人發(fā)現(xiàn)而停止。雖沒細追盜賊,卻發(fā)現(xiàn)其墓狀和材質(zhì)是漢磚,認定其為漢墓無疑。同時在墓前還發(fā)現(xiàn)兩塊殘碑,可惜未帶回保護,今殘片已失。
黃香墓西北一里許的溝崖上,有一古垌稱“二黃垌”。內(nèi)祀黃霸、黃香塑像。塑像被毀后,人們又在垌內(nèi)寫上二人牌位祭祀祈禱等。
自古以來,山以黃香墓稱孝山,源于該山的小河稱孝水河。
五、志書有記載,政府有碑刻
今存的所有禹州志、鈞州志、禹縣志,其陵墓志皆有“黃香墓在州東北三十五里”的記載;其山志皆有“孝山,因黃香墓在稱孝山”;水志皆有“孝水河,因有黃香墓而名”的記載;州人還將黃香祀入崇仰禹州先賢的仰高祠內(nèi)。
清嘉慶十七年(1812)孟夏,禹州在黃學廣場南側(cè)和迎恩街(后稱北街)拱辰門(北城門)各立一碑曰:“忠良張良、孝子黃香故里。”此碑現(xiàn)存市博物館內(nèi)。
1958年,禹縣人民委員會將黃香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并立牌以示保護。
傳說,黃香墓園的規(guī)模巨大,祭祀活動也十分隆重,留下了無數(shù)碑刻。因禹地處中原要衢,屬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兵匪屠城清野頻仍,改朝換代更甚,人口數(shù)度近絕。如明末清初,全禹僅剩1413人。而近世大躍進,煉鋼鐵,“文革”十年,文物又大量被毀。黃香墓祭祀時斷時續(xù),清康熙乙酉年(1699),當?shù)禺愋杖酥匦陆Y(jié)社立碑祭祀。以后被黃香后裔將碑文抄錄附在禹密黃氏宗譜上。
(作者:許昌市旅游局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guān)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