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所屬的連州市,是廣東省西北部的一個縣級市。在連州市北部,有一個瑤安瑤族鄉(xiāng),該鄉(xiāng)有個大名鼎鼎的古村,即洛陽村。洛陽村中,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然村,即洛陽街村;瑤安鄉(xiāng)楊屋觀村,有一座洛陽橋;瑤安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還有一個洛陽圩 (wéi)。在這里,洛陽村、洛陽街、洛陽橋、洛陽圩,共同印證了河洛文化在連州的傳播痕跡。
劉禹錫造福連州
提起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人們自然會想起他的“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因為這首《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語涉譏諷”,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4年半。但連州人“因禍得福”,在這位“懷宰相之才”的詩人的倡導下,地處偏遠的連州竟然“科第甲通省”。
連州洛陽村的由來與劉禹錫密切相連。
唐代時連州有兩個著名集市:一是牛圩,一是洛陽圩。牛圩即以前連州縣城外的一個圩市,由于連州圩的耕牛買賣基本集中在這里,故名牛圩。唐代之前,這里是一片沼澤濕地,雨季經(jīng)常被洪水淹沒。唐代詩人元結(jié)到連州后,在此疏鑿整修,建橋筑亭,遂成為集市貿(mào)易區(qū)。約五十年后,洛陽籍詩人劉禹錫貶任連州刺史,在牛圩之南的簸箕山脈腹地,又整修了一片平地,天長日久形成圩市,當?shù)噩幾迦艘詣⒂礤a籍貫取名,稱洛陽圩。清乾隆本《連州志·名宦傳》對此也予以肯定,評價曰:“吾連文物媲美中州,禹錫振起之力居多。”
清光緒年間,由洛陽堡大營里(今大營村)鄉(xiāng)紳陳耀廣,受劉禹錫開發(fā)連州之感召,出資修建便民石橋一座,取名洛陽橋,位于今瑤安鄉(xiāng)楊屋觀處。1970年,廣東省投資將其改建為S346線上的一座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平板梁橋,至今對連州山區(qū)交通運輸仍起著重要作用。
連州沿用洛陽名
其實,隨著劉禹錫的腳步走近連州,您會發(fā)現(xiàn),這位洛陽詩人身后的連州,與河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當年,秦始皇命任囂、趙佗入嶺南,其中一路軍馬“過騎嶺,下連江”,后來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出桂陽,下湟水”,再后來宋朝抗金大元帥岳飛、抗金宰相張浚“駐足連江”,說的都是這個地方。韓愈因為災(zāi)民請減租賦,被貶為連州治下陽山縣令,為新落成的燕喜亭命名作記;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感嘆而歌“桂陽嶺,下下復(fù)高高”,說的也是這里。
兵家與騷人接踵而至,給連州帶來了客家的河洛文化,帶來了中原的文治武功。資料記載,從唐至清,連州建書院10間,北宋廣東127名進士,連州占了43名,一時稱譽“科第甲通省”。
這就是河洛文化的影響所致,也是厚重洛陽的魅力所在。
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黃庭堅,晚年曾在連州夏湟村一山中隱居,山的對面就是洛陽圩。黃庭堅在此寫下了《洛陽雨霽詩》,詩曰:“洛陽雨霽風落息,殘星散落天一碧。紅輪忽上海東頭,仰天笑墮驢肌脊。飄然拂袖入深山,云霞滿座青螺鬟。下垂鐵鎖幾千尺,昂首震掉愁躋攀。世人但見先生睡,那識睡中有真味。飛升黃白豈足污,太極先天乃其至。嗚呼!先生似隱非隱,似仙非仙,胸蟠造化,學究淵源。先生去此五百年,典型凜凜青山巔。”
有學者據(jù)此詩分析認為,洛陽圩是在一千多年前由河南洛陽遷徙出來的一支河洛先民,因此把村名、水名都沿用了祖居地河南洛陽之名。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