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道教在洛陽發(fā)軔,在洛陽傳播,在洛陽鼎盛輝煌,在洛陽一脈相承,涌現(xiàn)燦若群星的人物,攪動風起云涌的事件。今起在本報連載的《大道行洛陽》試圖走進塵封的歷史,讓洛陽道家道教思想靈光再現(xiàn),讓那些人物再表演一番,讓那些事件清晰起來。
話說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以泥捏人,先民們便在河洛大地茹毛飲血,生息繁衍。大自然把陽光、空氣、土地、水火、動物和植物布滿人間,先民們對它無限敬仰,無限感激;大自然用洪水、猛獸、瘟疫、地震危害人間,先民們對它又無限驚恐,無限畏懼。加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xiàn)象,先民們無法解釋,便認為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于是,人們盲目信仰和崇拜的原始宗教在河洛這片土地上萌生。
河洛先民的崇拜有多種,如天體崇拜、土地崇拜、水火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等,后來,又有靈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圖騰崇拜等。這些崇拜無不帶有宗教色彩,是滋生道教的土壤。有人說,道教形成的土壤,即中國古代哲學、神仙信仰、原始宗教、方術(shù)和巫術(shù)。道家則說,道從無始而始,先天地生,孕育萬物,又隨萬物之中,亙古不變,運轉(zhuǎn)不息,不可名狀。
伏羲悟畫八卦讓人們真切看到了道教的蹤跡!兑捉(jīng)·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西漢經(jīng)學家孔安國解釋說:“ 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這是在說一個故事。
相傳伏羲之世,在今洛陽以北的孟津縣雷河村的黃河邊,有一龍馬負一圖出于黃河。何謂龍馬?此馬似駱而有翅,身上長有龍鱗。圖,實為身上毛旋排列。一、六在后,二、七在前,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背中,這就是河圖。
伏羲始觀河圖,上觀天象,下察地理,中究人事,悟畫出八卦。八卦以“—”表陽,“— —”表陰,湊成乾、坎、艮(gèn)、震、巽(xùn) 、離、坤、兌八個卦形,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xiàn)象,使先民告別“結(jié)繩記事”,人稱“一畫開天”。后人據(jù)此作《周易》,繪陰陽魚圖又稱太極圖。這種圖成了道教的標志,道觀、卦攤、中醫(yī)、武林,隨處可見,甚至見于新加坡空軍的機徽、韓國的國旗圖案。伏羲悟畫八卦,至今洛陽孟津尚存龍馬負圖寺。
如果說伏羲悟畫八卦是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那么,黃帝便是中華文明大幕的揭幕人!段簳份d:“黃帝都河南。”這里的河南指黃河之南,即河洛地區(qū)!渡胶=(jīng)》載:“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維帝,即黃帝。青要山,位于今洛陽西北的新安縣。黃帝歷經(jīng)涿鹿之戰(zhàn)、阪泉之戰(zhàn),打敗了蚩尤,平息了與炎帝的紛爭,被眾部族推舉為天子。此時,黃帝統(tǒng)治的疆土東達大海,北至大漠,西及流沙,南抵江南,空前遼闊,而統(tǒng)一了的大民族也空前團結(jié)強大。黃帝為自己的這一大民族取名華族,或曰華夏族。
什么是“華”?《說文解字》道:“華,榮也。”古人解釋說:“冕服采章曰華。”這是說,河洛先民自炎、黃二帝以來,衣服已有采飾。這是其一。其二,“華”、“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黃二帝以有 (jiǎo)氏為母族,而有 氏以蜜蜂為圖騰,蜜蜂采花而成蜜,自然因此延伸到對花的崇拜。這便是華族的來源。
那么,什么是“夏”?《說文解字》道:“夏,中國之人也。”這里的“中國”指河洛地區(qū)。“夏”,又源于山雞。山雞古稱夏翟,簡稱夏!渡袝·禹貢》有“羽峽夏翟”之語,《正義》釋:“夏、翟共為雉名。”古人以山雞羽做舞具,稱為“舞夏”。山雞古稱夏,又稱鶇,這說明,洛水、洛陽的得名亦與山雞有關(guān)。因為古時河洛地區(qū)為山雞聚集地,那么,黃帝稱“夏”不足為怪,后來建都偃師二里頭的夏王朝以“夏”為號也是順理成章。
黃帝統(tǒng)一了華夏,在荊山鑄鼎,又命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臺在今洛陽洛寧縣興華鄉(xiāng)陽峪河東。傳說黃帝晚年因身體衰老而苦惱,后聽浮丘公說:“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huán),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尋仙以求長生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神仙廣成子,已活了1200多歲,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必須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黃帝大受啟發(fā),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并為救百姓煉丹。在鼎鑄成時,黃龍?zhí)旖,迎黃帝升天。由于這個傳說,黃帝被后人推崇為道教始祖。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shù)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luò)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