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jié)的“蝶”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3/15 11:33:10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在我國古代,花朝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于花朝的記載已很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凈雨花朝”。在成書于后晉出帝開運二年的《舊唐書·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的文字記載。
“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三月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jié),為花朝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
古代花朝節(jié)有不少俗事活動,主要有踏春賞花、女子剪彩花插頭、花間撲蝶、宮府出郊勸農(nóng)、皇帝賜詩等。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jié)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間,在民間并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有了新內(nèi)容,增加了種花、栽樹、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
在花朝節(jié)諸多的風俗之中,數(shù)“撲蝶會”最為盛行。尤其是在宋朝,更一度把花朝節(jié)改為“撲蝶節(jié)”。這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所謂撲蝶,就是抓蝴蝶的文學用語。有人甚至認為,撲蝶會是在花朝形成節(jié)日以前就存在的一種春季游戲。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說:“長安二月間,士女相聚,撲蝶為戲,名曰‘撲蝶會’。”在家憋了一個冬天的閨中女孩,會趁這一天踏青撲蝶,開展游戲活動,放松身心,場面就像開大會一樣熱鬧,因此叫“撲蝶會”。這里雖然只說在農(nóng)歷二月,未提及花朝,但時間基本上吻合。宋代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則明確指出:“東京(開封)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杭州的一些地方志也說,“北宋時有撲蝶之戲”。從自然物候來看,春暖花開時節(jié),是鶯歌燕舞之時,更是蝶舞蜂飛之時。蝴蝶不僅與花相戀,十分美麗,性情也很溫婉宜人,所以,人們就必然要作撲蝶之戲了。而參加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撲蝶之會。試想一下,二八少女身著羅裙,手執(zhí)紈扇,皓腕凝雪,嬌態(tài)可掬,這撲蝶動作該是怎樣的旖旎動人?
在猜想當年“撲蝶會”的場景時,我在想,千百年來,“撲蝶會”的名字來源是不是因為梁祝的故事呢?在民間風俗中,歷來喜歡以鴛鴦、鴻雁、蝴蝶等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和象征永不分離的情侶,這也可能是后來戲曲出現(xiàn)梁;楣(jié)的原因,宋人薛季宜《游祝陵善權洞詩》就有“蝶舞凝山魄,花開想玉顏”句,人們認為這彩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臺的精魂所幻化的。各地流傳的梁祝故事,無意間將蝴蝶變成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習俗,并成為某個特定地區(qū)的慶;顒樱瑸楹鎏聿簧偃の缎。江蘇宜興附近的善卷洞碧蘚庵,據(jù)傳是祝英臺和梁山伯讀書的地方,每年三月桃花、李花盛開季節(jié),到處可見成雙成對的蝴蝶翩翩起舞,當?shù)氐拿癖娋驼J為這些彩蝶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身,并把傳說中的英臺生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一定為“雙蝶節(jié)”。浙江寧波一帶盛行游山伯廟的傳統(tǒng)活動,當?shù)亓鱾髦?ldquo;梁山伯廟一到,夫妻同到老”的諺語。每年新年的時候,祝英臺庵的人們往往會煮一大鍋菜湯,青年男女要搶著喝菜湯,據(jù)說喝后可以找到稱心如意的心上人。
北宋時的北方,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為“中春節(jié)”,有一種完全異于平民百姓的活動,完全與南方地區(qū)為了玩樂的撲蝶不同。文人雅士,不管為官或在野,到了花朝節(jié)當天,常呼朋引伴,以飲酒賦詩、欣賞名花為由,舉行所謂的“壺蝶會”(壺與蝴諧音)。以“壺”代“蝴”,因為有這樣的規(guī)定:凡想?yún)⒓拥娜,必須自攜一壺美酒一碟好菜,且須有麗姝佳人同行。大家聚集在一起,舉辦自備酒菜宴會。文人雅士一邊喝酒,一邊吟誦詩詞歌賦,同時還可以欣賞名花佳人。至于此“壺蝶會”或“蝴蝶會”,是僅取諧音還是賞花兼賞蝶,現(xiàn)在已不得而知。
有人做過統(tǒng)計,唐宋以蝴蝶為題的詩有40首之多,以蝶入詩句者有數(shù)百首。由此可以推知,古代文人除了飲酒作樂外,賞蝶應該也是一種活動。
(作者:任崇喜 責任編輯:陳艷華)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