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函谷關為什么不屬于陜西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3/29 16:04:02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
函谷關在歷史上其實有三座,秦函谷關、魏函谷關、漢函谷關。漢函谷關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漢關早已廢棄,僅存有關門遺址。秦函谷關和魏函谷關都在靈寶,只是魏函谷關在抗日戰(zhàn)爭時城樓毀于兵火,遺址為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烽火臺遺址,在今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函谷關約5公里。目前函谷關景區(qū)的就是秦函谷關。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三家分晉以后,秦國弱魏攻韓,從韓國手里奪得函谷關。在羋月的老公秦惠文王時期,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之內河。自此函谷關便成為秦國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關隘。為秦國的帝國霸業(yè)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函谷關在戰(zhàn)國以后是屬于秦國的,秦國的范圍就是現在的陜西省的雛形,所以陜西省也簡稱秦,人稱三秦大地。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函谷關屬秦國卻不屬現在的陜西省呢?
原來中國古代區(qū)域界線的劃分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交錯。所謂山川形便是以山脈、河流等自然條件而進行劃分。如唐太宗時,“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這十道基本是按照山脈、河流而劃分的,比如關內道(潼關以西、秦嶺以北),河南道(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道(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河東道(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隴右道(隴山以西),淮南道(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江南道(長江以南),山南道(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嶺南道(五嶺以南),劍南道(劍閣以南)。因為天然的山脈、河流、湖泊是兩個地域之間最直接、最明顯的區(qū)分,而且由于山川阻隔,往往兩個地區(qū)之間的文化、社會、經濟等各方面也都有不同,這種劃分方法使得行政區(qū)劃和地理區(qū)域相一致,渾然天成。
但是,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政區(qū),存在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如果完全以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區(qū)域,那么該區(qū)域就會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形勝之區(qū)、四塞之國。假設此時多出幾個像安祿山一樣擁有軍政權力于一身的野心勃勃的節(jié)度使憑險割據,那華夏大地上諸侯林立、逐鹿中原的局面不知要何時才能結束?
因此,從宋代開始,國家在劃分行政區(qū)的時候,故意把本應屬于這個地區(qū)的戰(zhàn)略要地劃分到另外一個地區(qū),這樣就破壞了政區(qū)的地理完整性,從而使得地方割據變得困難。這就是政區(qū)劃分過程中的第二個原則“犬牙交錯”。河南河北本應以黃河之山川形便來劃分,卻以清漳河為分界線,所以黃河以北的部分區(qū)域歸河南。陜西因陜州以西而得名,處在陜州以西的函谷關卻在陜西以外。還有就是地理單元、社會文化都顯然屬于四川的漢中被劃入陜西省。這也是犬牙交錯的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按山川形便劃分,函谷關處于關內道(潼關以西、秦嶺以北)潼關以東,河南道(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黃河以南,再加上古代函谷關作為西進的重要門戶,劃歸河南再自然不過了。函谷關作為西進東出的重要門戶,是連接中原和西部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原和西部文化、經濟、政治交流的重要通道,只能記在江山一統(tǒng)的功勞簿上,絕不會成為地方割據的教科書。現如今交通四通八達,不再像古代那樣受自然條件限制,但古代省界的劃分卻一直在沿用,這應該也是基于對地方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利的一個考慮吧!
(作者:王贊芳 責任編輯:茹會祎)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