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扒村瓷:黑色濃淡有別,堪稱瓷上水墨。遠銷達于淮漢,近者散于四方。筆調粗放簡練,勾畫下筆任意。所繪花草蟲魚,皆在似與不似。
禹州得以盛名,全賴得益于瓷。若以禹州之瓷分之,扒村瓷則有舉足輕重之份。扒村窯位于禹州城北,距城區(qū)約十余公里。窯址多在村南,占地十頃開外(一頃一百畝)。鼎盛時期,有瓷窯逾百,工匠數(shù)千。白天百余作坊做瓷,描繪水彩。夜間眾多瓷窯燒瓷,爐火映天。 貨物游走八面,工匠聚集四方。當年扒村周邊,用民間的說法是: “千村皆有匠,萬戶競做瓷”,據(jù)此可以想象當時瓷業(yè)之繁盛。以至于到現(xiàn)在民間還流傳著:“瓷坊干一月,種地得一年”之說。扒村瓷窯,本屬民窯,其品種造型繁多,藝術風格獨特。其產(chǎn)品以白底黑花為主,次為翠青繪黑花,間或發(fā)現(xiàn)的有黑、白、三彩、加彩等,因其花飾多以黑色為主,故又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
扒村瓷白釉常泛乳黃,釉面鮮有賊光(微欠光澤),胎硬、瓷堅而厚重,質樸、略糙而不拙。其裝飾手法多為繪畫和畫花,彩繪則分釉下和釉上兩種。扒村瓷窯燒制的瓷器以白地黑花為主,黑花、花瓷、黃白釉、青瓷等亦有,瓷胎有深灰和米黃。其質堅硬,胎骨略粗。其裝飾手法多在器物表面,施以詩、或者畫。其中尤以在盆、或者碗中心顯目位置畫一枝大的花卉或花草為多,也有許多是在器物中心寫一個大字,如書寫張、陣、道、忍、花等。從目前可見到的實物殘片推斷,當年應該是一盤一字,四件或者是八件為一套,每套構成一個佳句。
在扒村窯器物中,以圖畫為主的圖案則構圖嚴謹,一般圖案多為花草、水藻、魚、蓮瓣、人物、鳥獸、蟲魚、荷花等。其取材多為鄉(xiāng)村野景,其構圖中雖無宮廷之富麗堂皇,卻有農(nóng)家的樹木之秀。雖無名山大川的磅礴大氣,卻有山石之迎的鄉(xiāng)村野趣。其圖畫中的石橋之拱,以及拱下的水波之曲,皆別具一格。與此時文人們的水墨山水畫相較而言,則另辟蹊徑,各有千秋。
因此扒村窯瓷是以適應平民大眾審美趣味,以世俗性內容為主要題材。扒村瓷圖畫中的圖案,有的雖然廖廖幾筆,但是它都能使畫作達到“以景寓意,意則傳神”的效果。扒村瓷以線條流利,豪放樸實的風格,贏得了布衣階層的喜愛。它作為宋代北方民窯瓷器之典范,無論在造型和裝飾上都立足于實用、兼顧美觀。
扒村窯瓷的另一特點,是它很巧妙地利用了化妝土,遮蓋住了原胎體的不良呈色,為利用劣質原料生產(chǎn)優(yōu)質瓷器,創(chuàng)造了便利條件,同時也減輕了勞動強度和胎體原材料的加工難度,使得胎體整體表面光滑平整,釉層柔和滋潤。所謂的化妝土,即是以比較純凈,含鐵量低的瓷土,加工成潔白細膩,呈白色或奶白色,施于坯體表面的一種裝飾層。它的實質是“以優(yōu)蓋劣”法。這在我國的制瓷史上,也是一個突破和進步。
說到扒村窯瓷器,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它屬于磁州窯系。盡管磁州窯在河北,但磁州窯系的重要窯口,大都集中在河南,并且該窯系的精品也都是在河南。實際上,扒村窯要比磁州窯早一百多年。它建窯燒制在磁州窯前,發(fā)掘命名在磁州窯后,扒村瓷歸屬磁州窯系實為千古之憾。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