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孚《異物志》最早記載南海
“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東漢人楊孚不知道,當年他在《異物志》(又名《南裔異物志》)中的一條記載,讓1900多年后的中國人可以更加理直氣壯地說:南海,自古就是中國的,有史為證!
所謂南海仲裁案,本身就是一場鬧劇,因為中國人至少在漢代就已發(fā)現(xiàn)了南海諸島。楊孚在《異物志》中描述的“漲海”,就是最早關于南海的確切記載。
人們根據(jù)潮汐漲落而命名的“漲海”,成了中國人對南海的最早稱呼。
“崎頭”泛指南海島礁,“磁石”則指暗礁、暗灘等,它們容易使來往船只擱淺,如被磁石吸住一般。
東漢之后,關于“漲海”的記載層出不窮。三國時期,吳國人萬震在《南州異物志》中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漲海”這一稱呼一直延用到南北朝時期,唐宋時則多稱南海,如初唐詩人沈佺期被流放到越南時,寫了一首《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其中就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
在洛著成《異物志》
楊孚,字孝元,東漢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海珠區(qū))人。他學識淵博,為官清正,公元77年被任命為議郎,成為漢章帝身邊參與議政的近臣!懂愇镏尽芬粫,就是他在洛陽完成的。
當時,朝廷在嶺南設有交趾部,常派刺史前去考察民情。對這些人來說,嶺南就像一塊神秘的蠻荒之地,風俗奇特,物產(chǎn)豐富,還有不少舶來的珍寶。他們回京時,競相帶回當?shù)氐恼淦嬷,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如伏波將軍馬援征嶺南時,就曾因拉回一車薏苡而被人當成珍寶,最終毀了一世英名。
楊孚是嶺南人,熟知嶺南風土人情,著有《異物志》,詳細介紹嶺南的物產(chǎn)、風俗等。比如,他寫甘蔗“圍數(shù)寸,長丈余……斬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讓朝廷官員通過書中描述了解嶺南。
史學家認為,《異物志》是南海郡人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也是我國第一部地區(qū)性物產(chǎn)專著,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史料。其中,關于南海的記載,在今天更為人們所熟知。
可惜,楊孚的《異物志》在宋代就散佚了。今天人們看到的《異物志》兩卷本,是清代南海人曾釗從《齊民要術》《初學記》《太平御覽》諸書中輯錄而成的。
河南省旅游資訊有限公司 主辦
河南省多緯網(wǎng)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術支持及獨家負責媒體運營
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1609403號 豫ICP證號:B2-20040057 豫ICP備0901546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