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狀元梁顥
http://www.b6man.com 添加時間:2016/7/27 9:40:49 來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點擊次數(shù):
撰寫《聽政箴》,治國理政獻計獻策
上疏《御敵策》,平定叛亂鞠躬盡瘁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宋太宗駕崩,宋真宗趙恒即位。
為了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宋真宗在登基不久就頒發(fā)詔命,要求文武百官就如何治理國家獻計獻策。這時,梁顥正在奉命出使陜西的路途中,他撰寫了《聽政箴》獻給朝廷,得到宋真宗的賞識;氐骄┏呛,他被任命為三司度支判官,在國家最高財政機構——三司中,協(xié)助三司使、副使管理全國的賦稅征收以及國家財政預算與支出,工作十分繁重。
咸平元年(998年),朝廷任命錢若水主持重修《太祖實錄》。“實錄”是一種史書體裁,它是按時間順序如實記錄下某位皇帝在位時期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活動,作為修國史的重要依據(jù)。錢若水十分欣賞梁顥在治史方面的才能,就推薦梁顥參加修撰工作。朝廷采納了錢若水的建議,任命梁顥為同修起居注,參與重修《太祖實錄》。
宋真宗即位之初,正是北宋與遼之間關系日趨緊張、兩國邊境形勢十分危急之際。咸平二年(999年),遼國的蕭太后、遼圣宗率大軍進攻北宋,宋真宗召群臣共同商討邊事,尋求御敵良策。梁顥對于用兵之道也頗有鉆研,他上疏獻《御敵策》二道,主要內(nèi)容是:一是明賞罰。大將傅潛在遼軍入侵時畏敵不前,朝廷應該援用“孫武斬隊長而兵伍整”的典故,斬傅潛于軍中,再另擇邊臣之可用者,領兵御敵。二是征收游騎。宋遼邊境上活躍著一批善騎射的游騎,朝廷可收編他們,以50人為一隊,讓他們自帶干糧,逐水草而居,往來奔襲,守衛(wèi)邊疆。遇有敵兵可靈活應戰(zhàn),隨時追捕,各隊之間也可相互呼應;一旦發(fā)現(xiàn)敵兵大舉入侵,則點燃烽火,使州郡守城有備,堅壁以待,確保邊境安寧。
咸平三年(1000年),梁顥遷知制誥,掌起草詔命、制敕。同年初,益州(今四川成都)戍兵發(fā)生騷亂,推舉都虞侯王均為大蜀主。朝廷派兵前往鎮(zhèn)壓,很快平定叛亂,王均也被迫自殺。為了安撫川陜地區(qū)百姓,穩(wěn)定局勢,宋真宗決定選派梁顥出任川陜路安撫使。第二年,河北路鬧饑荒,盜賊蜂起,梁顥又被任命為河北西路巡檢使,在他的努力下,饑荒很快得以緩解,社會治安也逐漸好轉。梁顥因為任使有功,遷右諫議大夫、戶部使;不久,授翰林學士;改差同知審官院、三班院,負責官員的選拔與任用。隨后,他又奉命權知開封府。
景德元年(1004年)夏,梁顥暴病卒于權知開封府任上,終年42歲。
梁顥談鋒機敏、交友專一,在當時士大夫中口碑很好。他育有三子,長子梁固,秉承父親的才學,并在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科舉考試中榮登狀元;第三個兒子梁適也登進士第,在仁宗朝官至宰相。父子四人中,有兩位狀元、一位宰相,可以說,這是宋代科舉全盛時期“學而優(yōu)則仕”的一個典型范例。
[1][2]
(作者:書友 責任編輯:郭雙) 【回到頂部】 【返回上頁】 【關閉窗口】